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苔花绽微光,心灯照远路——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第四小学青年教师邹雨欣的教育守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3:43:00    

个人简介

教育是点燃心灯的艺术,它不在喧嚣的宣告中显影,而在静默的守护里成形;不在完美的预设中抵达,却在真实的碰撞后生辉。当理想的热忱撞上现实的壁垒,那迸溅的火星,恰是照亮前路的微光。在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第四小学,青年教师邹雨欣用六载光阴,以真诚为火石,以坚韧为灯芯,在镇区教育的土壤上,点亮了一盏盏名为“希望”的心灯,也映照出自己从青涩走向从容的成长轨迹——区教学竞赛一等奖、区“文明教师”的荣誉,正是这追光路上温暖的见证。

初遇:理想撞进现实,于迷雾处拾薪中点亮心

六年前那个初秋,怀揣着近乎朝圣的热忱,她踏入校园。想象中的课堂是思维激荡的河流,是灵感迸发的星火。然而现实赠予她的第一课,却是月考后那份沉甸甸、刺目的成绩单。精心准备的讲解如投入深潭的石子,未激起期待的涟漪。站在空旷的讲台,面对一片沉寂的目光,她清晰听见了理想与现实撞击的轻响。那夜,办公室的灯久久未熄,教案上密布的红痕,是迷茫中的不甘,更是倔强的探寻。

微光总在暗处悄然凝聚。是前辈轻拍肩头那句“孩子,慢慢来,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清晨办公桌上不知谁悄然放下的那盒润喉糖,让她恍悟:教育的温度,不在高处宏阔的宣讲,而在低处无声的扶持。这微小的暖意,如星火点燃了她心中的灯盏——教育之路纵非坦途,但每一步前行,都因这守望相助的光亮而有了方向。

破茧:以心印心,在沉默处听见花开的声音

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一次灵魂的震颤。小哲,那个总是瑟缩在教室角落的孩子,像一株紧紧闭合的含羞草。作业本上反复擦破的痕迹,是他内心怯懦与不安的无声呐喊。放学后耐心的辅导,换来的却是更深沉的沉默。焦虑与挫败几乎将她淹没,一次情急之下,她提高了音量:“小哲,为什么不说话?”孩子猛地抬头,眼中泪光闪动,声音细若游丝:“老师……我怕说错。”

那一刻,如遭电击! 她自以为是的“责任”,竟成了悬在孩子头顶冰冷的尺子,丈量着他无处安放的恐惧。她递过一杯温水,喉头哽咽,递出的更是深深的歉意与顿悟——教育的真谛,绝非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蹲下身来,以心印心的靠近与唤醒。

从此,她笨拙地调整方向。课下,一本共读的绘本成为桥梁,让思维在无声中悄然对话;活动中,捕捉他细微的闪光点大力赞扬,让羞怯的眼底泛起星芒。一次次真诚的靠近,终于撬开了紧闭的心扉——原来,父母长年漂泊在外,偌大的家只有冰冷的墙壁作伴。孤独,成了他不敢表达的牢笼。

学期末,小哲主动交来一篇作文。那稚嫩却无比真诚的文字,如同初绽的新芽,瞬间湿润了邹雨欣老师的眼眶。她在字里行间留下层层叠叠的红色印记:有热烈的波浪线赞许他的细腻观察,有严谨的符号修正细微的疏漏,更有饱蘸期许的评语——“你的文字有光,请继续勇敢表达!”后来,小哲的目光开始在课堂上追随她的身影,偶尔也能听到小哲鼓起勇气回答问题的声音。那微弱却真实的星光,足以点亮她内心整片澄澈的夜空。叶圣陶先生所言极是:“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每一粒种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密码,她们能做的,唯有俯身耕耘,静待其破土而出、自在舒展的光华。

前行:微光汇聚,照亮更辽阔的远方

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初的忐忑与青涩,已在一次次挑战与磨砺中沉淀为内心的笃定与从容。讲台虽小,却是灵魂的锚地,渡引着无数生命最初的航程。邹雨欣老师于此守护,亦于此被塑造、被丰盈。当暮色四合,讲台上那盏灯依然亮着,映照着她伏案的身影,也映照着她无数前行的足迹。教育的真义,恰如这无声的燃烧——甘愿化作春泥,滋养沃土;甘愿成为阶梯,托举希望。即使化作灰烬,只要那微光曾点亮过一双眼睛,唤醒过一颗心灵,便值得用整个青春去奔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为镇区小学的青年教师,邹雨欣深知个体力量的微薄。但她更笃信微光汇聚的力量。她愿做那执着的点灯人,以青春为笔,以赤诚为墨,以“区教学竞赛一等奖”的专业精进为底气,以“区文明教师”的仁爱之心为注脚,在乡村教育的广阔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她与孩子们的温暖诗行。前路漫漫,初心如磐,点点心灯相连,终将汇成照亮乡土未来的璀璨星河!(通讯员 邹雨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