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患者,往往被形容为“困在时间里的人”。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男主角患病后对时间、因果等出现认知混乱,表现出记忆力下降、情绪失控等病征。
近年来,一项由中国医生首创的手术——阿尔茨海默病手术(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已在全国多家医院陆续开展。不少患者、家属反馈“效果好”,但医学界的争议始终未歇。
真相到底如何?记者到诊疗一线采访了解到,医学界主流意见分成两派:
一部分医生认为应该对早期患者实施手术,可以提升认知功能、改善记忆力;
另一部分医生则认为,对早期患者有疗效更为确切的药物可以选择,而手术的机制、效果仍不确切,还面临全身麻醉等风险。

过去半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何骁征曾为10余名中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何骁征承认,“短期有效果,但长期效果未知” ,从目前观察的样本来看,术后一周左右会达到最佳疗效,但也不是绝对的,之后会慢慢下降,但还是比术前好。
不过,“能否真正阻断病情加重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近日,国内一批公立医院已成立联盟,有望形成一份高质量数据,帮助医生看清这项仍处于争议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
一项机制未明的手术
意外取得“好效果”
68岁的周伯,在9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和认知障碍等症状,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
1年前,周伯的病情迅速恶化,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甚至无法辨认家人,时常情绪暴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经过多学科会诊,广东省人民医院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团队认为周伯符合接受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的条件。1月3日,手术成功进行,历时7小时,出血量仅为20毫升。接下来,周伯的变化喜人——
术后第1天,周伯已经能够认出自己的太太;术后第7天,他能够回忆起早餐内容,并独立刷牙。
术后20天,周伯的情绪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攻击性行为减少,且能够使用筷子进食;术后1个月,他已经能够在家人陪伴下进行户外活动,并静坐观看电视。
“他能自己独立吃饭了!”术后2个月的回访中,家属向医生们说。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70岁的重症患者赵大爷,阿尔茨海默病病程长达5年,入院时已经出现典型的晚期症状:应答潜伏期超2分钟,词汇量不足10个,空间定向完全丧失。而术后96小时,赵大爷的认知功能明显提升。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统计,我国现存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占全球总数近30%。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症最常见的类型,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达5%以上,在8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达30%。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发展,痴呆人数将显著增长。中国老龄协会发布的《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服务现状与发展报告》指出,2030年中国痴呆症患者将达到2220万,2050年将达到2898万。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干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可是,当前阿尔茨海默病致病机制和治疗手段仍像一片迷雾。

医护人员用现实导向训练的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认知康复训练。资料图片
那么,上述病患反馈“有效果”的这项手术,其原理又是什么呢?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大脑里没有淋巴系统。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原来大脑里也存在类似淋巴系统的‘类淋巴系统’,有清除脑内的代谢废物的作用。”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主治医师罗红敏说,“有研究表明,脑内代谢废物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诱因。”
罗红敏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就是在颈部进行的淋巴静脉吻合手术,说得形象一点,就是通过微创手术把颈部的淋巴结(或淋巴管)与静脉连接到一起,将颅内淋巴液引流出去。
“淋巴系统本来就会与静脉相连,而这项手术能让脑部的代谢废物更早、更通畅地进入静脉。”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主任赖文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由谢庆平教授团队提出并最早实施,被评为2022年显微外科十大进展之一。
此后,该技术成为学界研究热点。2024年10月,该技术获得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伦理批件,可正式施行。
虽然还没有公开的数据,但业内普遍认为,该术式在短期内能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明显改善记忆力。
无法恢复萎缩大脑
手术远期效果存疑
在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书籍《对不起,妈妈》中,日本记者松浦晋也描述了自己照护患病母亲,从无所适从到一度崩溃的心路历程。他如此写道:“终于有一天,我的绝望触底,心里紧绷的那根线断裂,第一次动手打了妈妈……”
照料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几乎是一份全职工作。许多照料者的愿望是,患者能通过治疗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但目前还无法实现。

纹身师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纹联系方式。资料图片
中度和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往往伴随有确切的脑损伤,大量致病蛋白沉积导致的脑神经元损伤,最终导致脑萎缩。这些损伤是不可逆的结构性改变,在PET-CT、磁共振等检查中可以明确被看到。
正因此,医生普遍对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的远期效果不抱太大希望。
“患者突然恢复自理能力,这不太可能。最好的结果是不再恶化,或者减缓恶化。”罗红敏坦言,“我们把代谢产物建立新通路引流出去,但是,无法让已经萎缩的大脑恢复。”
在周伯的案例中,他的性格、注意力、自理能力等有明显改善,但记忆力、计算能力、时空定位能力等都没有变化,无法独自出门。
许多专家指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的叙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绝大部分正向反馈实际上来自家属的讲述,而并非客观量表。而传统的量表评分方法,也不一定能体现该术式的真正效果。
像手术效果一样难测的还有手术费用。根据公开信息,不同医院对该术式的收费大相径庭,从两三万元到十多万元都有。
“但换一个角度看,我们都知道阿尔茨海默病的照护者承担许多压力,是‘隐形的病人’。”何骁征认为,若该术式对家属而言正面、有效,也不失为一种成果,能给照护者一定的喘息机会。未来,或许可以考虑将家属的反馈纳入新的评估标准,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改善程度。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何骁征提醒,即便是接受了手术治疗的中晚期患者,也不应寄望于一蹴而就,而应该坚持服用相关药物来控制病情进展。
早期患者手术与否
医生看法两极分化
图像小说《皱纹》里,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们被送进老人院,只能在相互交流中学着接受记忆逐步褪色的过程。面对衰老,没有反转可言。
那么,既然手术不能逆转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部损伤,那是否应该对早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减少他们的不可逆损伤?
医生们分为了两派——
打开社交媒体不难看到,近两年国内一批民营医院陆续开展该术式,许多“乐观派”医院更是打出“早治早好”的旗号。而“审慎派”的答案是:目前的证据还不能支持医生这么做。

医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做头部CT。资料图片
首先,该术式的起效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的一些说法认为,颈深淋巴管堵塞导致有害蛋白质无法排出,久而久之就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重要原因之一。”赖文对这种说法有疑虑,“比如一些头颈部肿瘤患者在切除肿瘤时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这就意味着截断了大部分头部淋巴回流。如果阿尔茨海默病真的与无法排出有害蛋白有关,那么这些患者最终都会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但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这一说法。”
其次,对早期和中期患者,有效果更为确切的治疗方案可选。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主流治疗方案包括以多奈哌齐、美金刚等为代表的药物治疗,旨在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保护神经细胞;同时,还包括记忆游戏、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治疗方式,多吃鱼类和坚果,快走、游泳、太极拳,参与社区活动和家庭聚会,这些都被认为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手段。近来新上市的以仑卡奈单抗为代表的新型治疗药物,也为早期患者带来希望。
何骁征表示,珠江医院目前不考虑对轻度患者实施该术式,因为早期或轻度患者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且药物疗效较确切,“即便家属强烈要求也不做。”在这一点上,珠江医院与广东省人民医院不谋而合,罗红敏说:“每个病例都要经过多学科会诊,确认是中重度,而且家属有明确的手术意愿,才会考虑手术。”
最后,这毕竟是一个头颈部的有创手术,有着和其他类似手术同样的风险,尤其是麻醉风险。
“早期患者接受手术麻醉的风险,和目前的手术获益期待值还不能相匹配。这是我们不推荐手术的最重要原因。”罗红敏说。
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权也是一个问题。病情进展到了一定阶段,“是否手术”只能由家属来决定。
从目前看,争议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更像是一次正在进行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成立联盟收集数据
有望论证真实疗效
近日,“阿尔茨海默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研究与教育联盟”成立,希望集结国内过百家公立医院,通过规范化的病人筛选、手术执行、术后追踪等,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数据,从而给出循证医学证据。
“这是由中国医生首创的术式。在全世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病机制和治疗方式都未有突破性进展的当下,该术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有国外医疗机构开始跟进探索,我国的临床研究更不能落于人后。”赖文说,“乐观估计,这个联盟在未来三五年内能收集到数千例数据,并最终论证出这个手术的真实疗效。”
采写:南方+记者 钟哲 黄锦辉
制图:马嘉雯
相关报道
被“困住”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护者
【作者】 钟哲;黄锦辉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