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发展试点强引擎,南京都市圈未来产业“拼”劲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9:09:00    

来源:【紫金山新闻】

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联合编制印发的《南京都市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协同布局建设都市圈未来产业,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以及储能与氢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在“优势产业集群强链”的战略布局下,各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全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一幅充满活力与潜力的产业发展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人工智能:创新引领,“智”造未来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助力企业实现跨越发展,马鞍山与南京深化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产才双向奔赴。”南京市鼓楼区与马鞍山市花山区进行“产才融合”合作后,马鞍山元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大榕如实说。

南京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引领作用。2022年,南京就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第九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城市能级、人才技术、产业生态、场景应用等方面优势显著。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众多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和创新研究院,汇聚了大量领军人才,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

马鞍山积极借助南京的高校资源,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与先进技术。2024年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聚焦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及元宇宙等产业,加大数字经济招商力度,推动马鞍山软件园与江苏软件园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马鞍山市花山区垂直行业AI大模型训练算力中心拥有强大的算力。马鞍山软件园供图

去年,马鞍山市花山区与南京大学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鸿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签订了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会员单位合作协议,并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进一步深化了双方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

目前,马鞍山市唯一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花山区垂直行业AI大模型训练算力中心首批服务器已正式投入运营,总投资超10亿元的“E联矩阵”智算中心项目签约落地,算力规模可达2000P,为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花山区内79家人工智能及关联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通过参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研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实践,推动AI技术与多个领域深度融合。花山区还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产业政策,实现政府数据共享,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绿色驱动,加速崛起

新能源产业一直是南京都市圈重点布局的关键领域,多个城市在其中各展优势,协同发展。

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在新型储能领域,常州的金坛和溧阳双双入选“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新型储能)”。金坛拥有世界首个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同时集聚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超100家规上上下游企业。溧阳初步构建起以先进储能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居全国县域首位。未来,两地将继续加大投入,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首批“马鞍山造”醇氢新能源客车成功下线。马鞍山围绕醇氢动力产业,完善顶层设计,印发实施方案和行动方案,强化部门协同,积极统筹建设甲醇加注站,全力提升醇氢动力汽车的产销能力,立志打造国内重要的醇氢动力汽车生产制造基地。

在绿色能源转型浪潮中,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紧密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加速构建高效、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多元产业:特色赋能,蓄势腾飞

除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产业外,南京都市圈城市在其他未来产业领域同样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南京江宁区入选“江苏省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随着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江宁区将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集聚,加强技术攻关,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在通信网络、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与南京相邻的滁州,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积极布局先进材料、通用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协同链接行动,探索“研发在南京,制造在滁州”模式,努力打造合滁宁产业走廊。2024年,晶隆半导体等项目在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开工建设,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今年1月,滁州召开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明确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动通用智能、生物科学、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创新平台的建设方面,滁州相继招引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建成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我们和天长市共同实施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重点国防科研项目,自主研发了面向柔性可穿戴应用的大容量、高安全固态锂电池,已授权发明专利19项。”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金钟说。

此外,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迅速。金坛及早布局未来产业赛道,建立了合成生物产业园,引入华大工程生物学长荡湖研究所,该研究所参与制定了合成生物学领域首个国际标准。未来,金坛区计划加快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培育,到2026年引进企业不少于30家,产值突破300亿元。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产业及其他未来产业领域协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产业格局。随着这些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南京都市圈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本文来自【紫金山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