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顺
2025年4月17日清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三张床位同时亮起运转灯。在这里,正上演一场跨越年龄的髓缘接力。
“00后”美术教师、“90后”红十字会工作者、“80后”退伍军人——三位不同年龄的捐献者并排躺在采集床上。随着血液分离机的运转,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从他们的血液中缓缓分离,将跨越千里延续3位陌生人的生命。
下午2时,三位捐献者采集完毕,他们成为全国第19846—1984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00后”美术教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小余(化名)是一名2000年出生的小学美术老师,2023年一次偶然的献血经历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清晨8点,小余的父母拎着保温桶走进病房。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57岁的父亲特意请了假,和老伴住进医院附近的酒店进行陪伴。
“父亲常对我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小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记事起,他就常常陪着父亲献血,至今余爸爸已经献过百余次血。“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觉得捐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小事情’。”他说。
小余的行李箱旁,摆放着一份他送给受捐者的特殊礼物——精美的剪纸作品上,数只蝴蝶围绕着盛开的太阳花、向日葵,旁边刻着“平安顺遂”四个字。

“这是一幅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作品,希望受捐者可以破茧成蝶,向阳而生。”小余花了一天一夜时间剪出的作品,背后还留着未署名的赠言:“祝您早日走在春天的阳光下。”
“90后”红十字会工作者:“疼点没关系,能捐就行”
隔壁床位的“90后”捐献者小王(化名)刚挂断视频电话,和家中父母报平安。
2023年,小王从某军区武警班退伍转业后加入怀化市鹤城区红十字会,“人道、博爱、奉献”成为他的信条。
半个月前他扭伤脚踝时,身边也有声音劝他延期捐献,小王却拄着拐杖来体检。“您看我这脚肿得像馒头,但造血干细胞又没伤着。”他指着自己青紫的脚踝对医生开玩笑。
“可能会稍微有点疼,忍一下吧!”医生给他按摩时叮嘱了一声。
“疼点没关系,能捐就行!”小王说。
最终,经讨论评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专家团队为小王制定了外伤康复计划,在保证其身体健康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捐献。
“80后”退伍军人:若“见义” 必“勇为”
“80后”退伍军人飞马(化名)现供职于娄底市电力系统,是3人中最早完成采集的。
得益于常年健身,他甚至都无需为此次捐献另外做准备,体检时连医生都感叹:“血管条件比小伙子还好。”
他把捐献看得很简单:“就像修电路,该接的线必须接上。”此次捐献,除了让飞马收获了一张荣誉证书,还让他收获了2位另类的“战友”。他们因这场生命的接力产生了奇妙的交集。3人约定,要坚持做正确、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若“见义” 必“勇为”。

日落时分,3个装有造血干细胞悬混液的保温箱各自启程,为远方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今天3位捐献者同时捐献,既是巧合,也是必然。”湖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中心主任张赞介绍,在千里之外的重庆,此刻还有一位湘籍捐献者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随着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的更新换代、社会公众对于捐献意义认识更加深刻,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中华骨髓库,配型几率也因此得到提升。
据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数万至数十万分之一。但在这个春天,几个普通人用最朴素的善意,创造了百分之百的奇迹。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