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医生告诫:“采耳”过度 小心伤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3:23:00    

西海新闻记者 徐变银

近年来,一种名为“采耳”的新兴服务项目逐渐在青海盛行,采耳成为许多人休闲放松的新选择。在西宁的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采耳店悄然涌现,吸引着众多消费者前往体验。然而,医生却对此发出告诫,频繁采耳可能增加耳道感染、损伤鼓膜的风险。

采耳,即对耳朵进行清理和按摩。4月21日,记者走访西宁市一些采耳门店发现,各种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在采耳店内,顾客可以享受到专业技师使用耳勺、耳扒、镊子等工具“深度清洁”耳道。此外,一些采耳店还提供孔雀毛拂过面部、音锤在耳畔轻敲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在享受舒适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放松体验。

一名从业者透露,周末是客人最多的时候,其中年轻人占比超过七成,是采耳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

尽管采耳被宣传为“养生项目”,但过度清洁耳道的风险被大多数消费者忽视。28岁的李女士(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原本只是偶尔用棉签清理耳朵,在朋友推荐下尝试了采耳服务后,便上了瘾。采耳师会用各种工具在耳朵里轻轻刮,那种酥麻感特别解压,后来她几乎每周都去。

连续采耳三个月后,李女士开始感到右耳疼痛、听力下降,就医后被诊断为外耳道真菌感染。“医生说我的耳道皮肤被过度清洁,保护层受损,才让真菌有机可乘,现在治疗了快一个月,还是不敢随便碰耳朵。”李女士说。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青海红十字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马佐鹏表示,门诊因采耳导致耳道感染或鼓膜损伤的患者比较常见,不当采耳很容易引起耳道感染,一个是细菌感染,另一个是真菌感染。很多采耳店还有足浴服务,如果工作人员的手和工具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就可能把真菌带到耳道里面。

事实上,耳道是一个微生态自然平衡的环境,正常情况下,耳垢会随着咀嚼和运动逐渐排出,无需额外干预。耳垢(耵聍)由耳道皮肤腺体分泌,具有抗菌、保湿和防尘功能,频繁清理反而会降低耳道的防御能力。目前,市面上采耳工具如耳勺、鹅毛棒等多为重复使用,即便经过酒精消毒,仍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交叉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一旦发生,治疗周期长、易复发。非专业人士操作采耳工具时,可能因力度或角度问题划伤耳道,甚至损伤鼓膜。

“我们要理性看待采耳行为。”针对采耳服务盛行及其带来的健康隐患,马佐鹏建议消费者,一方面,不要过度依赖采耳服务进行耳道清洁;另一方面,在选择采耳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良好的门店,并关注采耳工具是否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

那么,何时需要清理耳垢?有以下两种情况才需主动清理耳垢:即耵聍栓塞,耳垢过多堵塞耳道,导致耳鸣、听力下降,需由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耳部疾病患者,如慢性中耳炎患者,耳垢可能影响病情观察,需定期清理。

同时,日常护耳应注意,避免使用棉签、发卡等硬物掏耳朵。洗澡后可用毛巾擦拭外耳道口,勿将水带入耳内。如出现耳痒、疼痛、流脓等症状,及时就医。

《西海都市报》(2025年04月23日 第A5版:西宁·城事)

来源:西海都市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