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更斯:光波动说的创始人
光是一种什么东西?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开始,人们从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理得到启示,认为光就是像乒乓球一样的粒子。然而,随着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发现,人们对这种看法提出质疑。要了解光的历史,我们就必须知道荷兰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克立斯丁·惠更斯。
克立斯丁·惠更斯,1629年4月14日生于海牙。幼年时,跟随父亲学习数学和力学,16岁进入莱顿大学,两年后转入布勒达大学学习法律和数学。165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曾访问过巴黎和伦敦皇家学会组织的许多著名学者,其中包括牛顿、莱布尼茨等。1663年他自己也成为伦敦皇家学会的第一名外国会员 ,1665年受聘去巴黎,在此期间,他曾致力于光学的研究。与胡克一样,惠更斯支持光的波动学说,反对以牛顿为代表的光的微粒说。
他认为,如果光是微粒性的,光在交叉处就会发生碰撞,使光线方向发生改变,可是当时人们都未发现这种现象,而且利用微粒说固然可以很好地解释反射现象,因为它和刚性小球在刚性上的弹性碰撞发生的反弹现象一模一样,但却不能解释折射现象。如果用光的微粒说解释折射现象,将得出光在光密媒质(例如水)传播的速度比在光疏媒质中(如空气)光速快的结论,这显然是和实验事实相矛盾的。
惠更斯为此提出了光的波动说,指出光是在“以太”中象波一样地传播的,即著名的惠更斯原理。惠更斯原理有两个要点:1)波阵面上的任何一点都可看作是一个新的波源,各向前发生波动。2)各次波的包面即为下一时刻的新的波阵面。知道了波阵面在任意时刻的位置,就能够知道光的传播方向。惠更斯原理是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它成功地解释了通常情况下光现象的三个基本定律: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和折射定律。
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因此,需要传播媒质,他把它称为“以太”。既然声音是波,而空气又是声音的载体,如果根据葛利克的实验,作为波动的光,又能在真空中传播,那么在真空中也一定存在一种传播光的载体,这就是“以太”。“以太”的提出,对整个物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后的许多年人们一直在寻找“以太”,但一直没有成功,成为当时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飘着的两朵乌云之一。直到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作了精确实验后,才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从而促进了相对论的建立。
惠更斯在巴黎生活了15年,后来法国与荷兰之间发生战争,回到故乡荷兰。但此时,家族中的其它成员早已死亡,故其晚年的生活十分寂寞和孤独。1695年6月8日在故乡逝世,终身未婚。惠更斯的著作全集有其共22卷,由荷兰科学院编辑出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