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秘密
这幅画是宽25厘米、长528厘米绢本,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张择端运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汴京的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等多个场景巧妙地连缀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长卷式的全景画,画下814个人物、29艘船只、牲畜73匹,房屋、桥梁、城楼不可胜数。这幅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在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同于以往“写意”的风景画,这幅图给予每个人最细微的勾勒。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小到车上的铆钉、地摊上的商品、广告牌上的文字,都在画中占有一席之地。官员的轿子在官道上行走,商人带着货物在大相国寺叫卖,农夫在城郊的田野上耕耘,妇女、儿童在河边愉快的玩耍。甚至船上的货物、铆钉的结构、儿童的笑脸,都画的一清二楚。从来没有这样的一幅巨作,能够如此宏伟又不失细腻的展现一座城市的风貌。张择端带着他呕心沥血的画作,进宫觐见赏识他的皇帝。宋徽宗看着这幅前所未有的巨作,亲自在卷首题字——《清明上河图》,并且盖上他最喜欢的双龙小印章。
清明上河图 遭遇战乱,颠沛流离
由张择端创作于公元1111~1120年间,1126年金兵越过黄河,攻入东京。大宋王朝166年的积累,包括法器、典籍、书画、古董、玉器。全部被野蛮的金兵掠夺、焚烧。《清明上河图》也被裹挟至东北雪国。从此以后,《清明上河图》被赋予另一层意义:国家灭亡,它的子民都将颠沛流离。在元朝时期,《清明上河图》被元朝的统治者所收藏,并再次被收入皇宫。然而,在元朝皇宫内,有一位装裱匠对这幅画产生了兴趣,他制作了一幅假画,将真迹偷偷换出,并将真迹卖到了民间。在明朝时期,《清明上河图》被明朝的官员和收藏家所收藏。其中,著名画家、收藏家赵孟曾将真迹从藏珍阁抽出,秘密送回老家湖州临摹。后来,这幅画又流落到了苏州。明朝嘉靖年间,权奸严嵩得知这幅画的存在,他通过权势和手段,最终从收藏家手中获得了真迹。然而,严嵩并没有能够长久地保存这幅画,在他被抄家之后,《清明上河图》再次流落民间。在近代,《清明上河图》被多次转手和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收藏家是清末民初的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吴湖帆。他在1937年以重金从一位收藏家手中购得此画,并将其珍藏了多年。后来,这幅画被收入了故宫博物院,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