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登
黄崖洞,位于山西黎城县北45公里的太行山腹地,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朱德总司令曾称赞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这里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左权将军是这座摇篮的“军工之魂”。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8月17日,“红星照耀中国·光耀太行”网络主题宣传记者团赶赴黄崖洞兵工厂遗址。“瓮圪廊,一步宽,曲拐九道弯,低头不见土,抬头一线天”,穿越狭长的瓮圪廊峡谷,嶂石岩奇峰耸峙,千仞壁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0多年前,阻击日寇的黄崖洞保卫战,在此打响。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峡谷胜景)
黄崖洞保卫战,创造敌我伤亡6:1的军事传奇
黄崖洞是一个天然岩洞,洞高25米、宽18米、深72米,口小里大,浑然天成。

(存放武器原材料的黄崖洞)
1939 年春,左权将军为兵工厂选址,走进洞里勘察完地形后说:“这个石洞高居半空,洞内空气干燥,容量巨大,易守难攻,这可是老天爷赐给八路军的一个天然大仓库。”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这里就成了兵工厂原材料仓库。
建兵工厂的困难超乎想象。工人们把日军的钢盔、炮弹壳捡回来炼铁,甚至偷偷拆掉敌人铺设的铁轨,用来造枪管,使用的工具多是锉刀、铁锤,老虎钳、风箱等手工工具。没有固定的厂房,都是选择在老百姓的民房、窑洞以及祠堂、庙宇等场所进行武器修理和生产。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

(还原制作武器场景)
边生产边建设,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1939年冬,建起了12栋生产厂房,机器设备安装到位,一座颇具规模的兵工厂诞生在太行山深处的黄崖洞。
1940年7月,八路军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式步枪在黄崖洞兵工厂研制成功,第一批枪报送总部时,正好赶上1940年8月1日,新枪被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到了1941年,兵工厂每个月能造出400多支步枪和2000枚炮弹,一年生产的武器可以装备16个团,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夸赞它是“八路军的宝贝”。

(“八一式马步枪”)
黄崖洞不仅诞生了人民军队第一支制式步枪,这里生产的武器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作战火力,给日寇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就成了日军扫荡的“眼中钉”。
1941年11月11日,黄崖洞保卫战打响,日军凭借强大火力,以山炮、迫击炮、轻重机枪向八路军阵地猛烈射击。在左权将军指挥下,八路军借助陡崖地形,仅以1000人兵力,鏖战八昼夜,八次击退日军5000余人轮番冲锋。

(绝壁上的掩体狙击点)
当年建在绝壁上的掩体狙击点犹存,弹痕犹在。黄崖洞革命纪念地讲解员武梦柯指着这些掩体动情地讲述:“八路军以血肉之躯,以少胜多,创造了敌我伤亡6:1的军事传奇。”
石头“将军屋”,左权将军留下讲不完的故事

(连绵30公里的悬崖峭壁)
在黄崖洞不远处的绝壁下,有一座不足5平方米的石屋,屋内仅一张桌子,桌子上方挂着左权和妻子的合影,一扇小窗射进微弱的光。
这座小屋被称作“将军屋”,内墙就是崖壁,外墙用石块垒砌,屋顶盖的石片,是左权将军在黄崖洞兵工厂期间住宿办公的地方。1941年6月20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与苏达结婚,左权主动让房,一时传为佳话。


(“将军屋”的外观)

(“将军屋”内的陈设)
从1939年到1941年,从兵工厂选址到厂房建设,从设备搬运到技术工人调配,从关心工人生活到武器研发生产,从防御阵地布局到掩体工事的修筑,从对抗演习到指挥保卫战……左权将军走遍黄崖洞山岭,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
黄崖洞革命纪念地讲解员武梦柯介绍,左权将军勘察地形,构筑起“以地制敌”立体防线。保卫战中,陡峭崖壁阻敌装甲车推进,岩缝中的狙击点令日军寸步难行。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铁壁合围”大扫荡,左权为掩护总部转移,壮烈捐躯,时年37岁。朱德总司令悲恸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左权将军女儿左太北曾多次提到,“我父亲将他人生最后华丽的篇章,都留在了黄崖洞。”

1982年,左权将军夫人刘志兰与彭德怀夫人浦安修专程来访,睹小屋思斯人,泣不成声,同行者无不掩面拭泪。
1989年美国友人韩丁参观黄崖洞后,在此写下“在左权将军的小屋前,我默默肃立,脱帽致敬,心在颤动。湖南兄弟,太行人民,请接受我深深的悼念。”韩丁受联合国机构派遣,1945年来华培训农民拖拉机手,参加过山西长治张庄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他是第一个向西方介绍中国土地革命的专家,被周总理称为“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
80多年风雨沧桑,小屋依旧当年。巍巍太行,将军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