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焯琳

黄薇薇

王锋涛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苍穹浩渺,星河无声,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每一次叩问苍穹的背后,都是一群以星辰为信仰的勇者——航天人的托举。他们将一个个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人类的足迹在宇宙中愈发深邃,实验室里有他们的身影,试验场上有他们的足迹,在属于他们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用生命丈量宇宙的故事。
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创新突破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发公司吴焯琳天生对创新有着敏锐的嗅觉,对于主要从事载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等为代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相关产品的高精度加工工作的他来说,面对日益更新的新技术,他更擅长与时俱进。吴焯琳说:“我会主动学习和应用,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创新突破。”
面对新型号研制中的技术难题,他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挖掘设备潜力,提升生产效率。某诱导轮加工时刀具路径不灵活、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一度让吴焯琳非常“恼火”,善于思考的他带领攻关团队巧用“车、铣、钳”复合一体化加工技术,经过数日攻关,最终实现由普通机床向高效数控加工方式的转变,成功攻克此项技术难题,加工效率提高5倍;对数字化仿真兴趣浓厚的他,在公司卓越产品行动中,尝试使用CAM软件完成复杂零件的建模和自动编程,在某商业航天发动机涡轮泵一体化叶轮的加工难题中,他充分利用数字化仿真编程的优势来完成叶轮的编程生产,填补了公司五轴机床加工叶轮的技术空白,解决了五轴联动加工叶轮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并通过程序优化使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有效解决了生产效率瓶颈,保证了研制与批产双线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
吴焯琳积极探索实践先进制造技术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应用,在攻克常规运载火箭、商业航天发动机涡轮泵等关键零部件技术难题时,形成10多项先进操作法,累计产生技术攻关成果25项。其创新研究的《高速动态铣削及自动编程的研究应用》被授予陕西省职工先进操作法,其参与的QC课题《提高液煤腔体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缩短WR壳体4工序加工时间》均获西安市优秀质量管理QC成果一等奖。
始终坚信“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吴焯琳秉承匠心、苦练技能,自2017年以来,多次出战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在这个练兵场上,他将敏锐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不仅练就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他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2020年他密集参加了9场次技能比赛,其中市级及以上比赛6场次。先后斩获陕西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5名、第九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省选拔赛第2名、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第1名、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第1名。吴焯琳说:“每次比赛既是考验,更是难得的学习交流、开阔眼界的机会,我不想错过任何一次。”
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他主动分享经验,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辅助青年职工参加各级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创新等活动;利用业余时间,面向青年职工传授数字化制造技术,积极组织青年在车间三个生产现场建立先进数字化制造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创新创效工作,成功在涡轮泵脉动装配生产线、壳体自动检测单元和诱导轮单元生产线上,实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航天巾帼志 探索天地间
在航天战场上,少不了巾帼的身影。黄薇薇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怀揣航天报国理想进入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1所,致力于固体发动机设计研究工作。初入职场,黄薇薇最大的感受是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态势。黄薇薇说:“入职前以为是完成国家指令性任务,没想到竞争贯穿于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链条”。最初的她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在面对各种数据和专业名词时两眼一抹黑,为此,黄薇薇利用下班时间恶补基础知识,主动参与各类工程实践。同时,41所长期实行的“老中青结合”和“师带徒”模式,也让黄薇薇得以快速成长迅速投入工作。
然而,现实的残酷给了她当头一棒,承担的第一个项目的第一次单项试验失败,职业生涯遭遇“开门黑”,这让黄薇薇备受打击。而最难忘的,是项目评审时专家毫不留情的质疑:“这个结构设计国外尚没有成功的经验,当前的竞争又这么紧迫,你们能成功么?”
面对越来越近的竞标试验节点,黄薇薇心中“逆反”的火苗熊熊燃烧:中国航天事业从来都是自己闯出来的,前辈们闯得,我们怎么闯不得?!“我就是要跌倒了再爬起来证明自己。”黄薇薇堵着一口气迎难而上,一方面加班加点查阅国内外资料,周末还曾专门到北京向领域专家咨询请教,白天到生产厂家跟产确认,晚上重新校核设计方案到凌晨。那段时间,双管齐下、两路并行成为她生活的一种常态,在高强度工作中一度瘦了6斤。
皇天不负苦心人,黄薇薇终于成功拿出最优设计方案,保障了发动机20余次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以巨大优势获得竞标承研资格,该项技术也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随着专业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黄薇薇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得以进一步参与多个型号研制工作,也逐步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等重要职务。
2022年4月,休完产假的黄薇薇刚回到岗位,一份竞标研制任务书又让她忙碌起来。但这次的难度远超以往印象——在5个月内拿出设计方案和竞标产品,仅有常规项目研制周期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必须设计方案一次成功、试验验证一次到位,不容失败不容反复。作为技术负责人,接下来的每一天黄薇薇都扑在工作上,面对任务提出的产品恶劣使用环境,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她和团队在最短时间内一次性高标准完成设计方案论证,一次性高质量完成各项地面验证试验,最终按节点顺利完成产品交付,整个研制周期内零失误、零失败,产品结构质量较指标轻13%,支撑产品总体性能大幅提升。
每次完成任务,黄薇薇都会独自围着工作楼一圈圈走着,微风拂过脸庞,她细细品味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很累,但真的很值得”。
攻坚克难 逐梦星河
在浩瀚宇宙探索的伟大征程中,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王锋涛,便是其中一位。他作为主任设计师,以自主创新为刃,以航天报国为志,带领团队突破嫦娥五号、嫦娥六号远摄相机图像处理单元视觉引导系统的技术壁垒,用智慧与坚守诠释新时代航天精神,为我国探月工程贡献了重要力量。
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里程碑,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前所未有。王锋涛所负责的远摄相机,犹如嫦娥五号的大脑和眼睛,不仅实现了对采样机械臂工作区域的精准监视,更为月壤样品采集、封装过程提供了关键视觉信息,使我国在月面自动采样视觉引导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在相机研制初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从镜头的光学设计,到相机的轻量化、小型化需求,再到适应太空极端环境的可靠性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王锋涛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开展了无数次实验。在方案设计上,经过上百次的参数优化和模拟仿真,终于找到最佳方案,使相机具备了高分辨率、大视场的卓越性能,能够精准捕捉月球表面的细微特征。
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当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接收到着陆器传回的首批图像时,王锋涛团队研制的远摄相机系统随即开始工作,为即将展开的采样任务提供关键视觉支持。
“相机开机后传回的第一组图像就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王锋涛回忆道,“画面清晰度超出预期,月表细节纤毫毕现。”在随后的48小时月面工作期间,远摄相机系统完美履行了三大职能:实时监视采样机械臂的工作区域,为月壤倾斜过程和初级封装容器填充提供视觉反馈,并通过立体视觉测量为机械臂控制提供精确的位置和姿态信息。月壤采集阶段他几乎吃住在发射场,始终坚守岗位,密切关注着远摄相机传回的数据和图像,确保相机正常工作,为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王锋涛作为青年技术骨干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王锋涛感慨道:“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我们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让我们更加坚定——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锋涛以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为实现我国航天强国的梦想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