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第二十六届“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开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泰国、韩国的16支优秀青少年球队、近300名球员齐聚张家港。又一场激烈角逐,在江苏绿茵场上演。
教育从娃娃抓起,足球也不例外。青少年足球如何振兴?足球少年将走向何方?江苏青训地图值得探究。
机会——
更多孩子有更多踢球机会
7月12日晚,南京清凉山下的足球场灯火耀眼,一场初中生的训练赛踢了90分钟。10多岁的孩子们跳跃、飞奔,不知疲倦。
“好球!”死死盯着球场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足球教练李冬转头对记者说,“苏超”场上你争我夺,其实校园足球也一样,这是孩子的天性。

本届“苏超”516名参赛球员中,高中及中专学生有69名、大学生85名。
“不少人都出自青训。”执教十年,李冬带队拿过“省长杯”总决赛第四名,也深谙“水涨船高”的道理。首先得有爱踢球的人,人多了,才能筛出好苗子。校园足球的目标不只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还可以更多元,培养孩子的兴趣。
做到这点,首先是人人有机会,不能急功近利。
“踢球是门‘童子功’,球员没有三四年系统训练,不过关。”培养12名“苏超”队员的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校长卞开元说,学校精心构建足球青训模式,从低年级的兴趣启蒙,到中年级的技能训练,再到高年级的战术实战,将足球的快乐融入教育,“2009年到现在,早就不止‘十年磨一剑’。”
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建立从幼儿园到小学完整青训体系。校长王强说,足球教学从幼儿园开始启蒙,到一年级,学校会选拔一批天赋出众、热爱足球的学生,对他们开展专项训练。12年来,这里不仅培养了18名“苏超”球员,还走出近40名国家级运动员。
“苏超”赛场上,他们在“发光”。
南京雨花台中学输送了16名“苏超”球员,形成“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的校园足球生态;
对阵扬州,苏州队寇程创造最快进球纪录,他和队友共有6人来自苏州吴县中学;
无锡队16人出自江阴一中,其中潘雨生曾获评“全国优秀校园足球运动员”;
淮安队11名球员来自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该校足球队曾在省运会夺得两枚金牌……

踢球兴趣越浓,好苗子越多。
训练间隙,徐州市解放路小学足球校队主教练宫凯说,爆火的“苏超”在学校引发“足球热”,主动来咨询足球训练的学生和家长明显多了。暑假期间,他和团队除了带校队练习外,还带着数十名兴趣班孩子做足球基础性训练。
徐州市体校足球教练周斌感受更为直观。他说,2013年之前,徐州仅有解放路小学、津浦西路小学等有较正规校园足球队,现在徐州大部分学校都有校队,孩子们对足球兴趣浓,基本功也扎实。
7月15日,代表南京市鼓楼区捧回南京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教工组)冠军的奖杯,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足球总教练蒋宇龙非常振奋。比赛期间,他带着75名校队学生观赛、集训,最小的仅8岁。“‘苏超’带动下,孩子们训练劲头很足,培养足球精英是我们的目标。”
每天,江苏大大小小足球场,热闹非凡。接触、享受、热爱,一批批足球少年斗志昂扬,肆意挥洒汗水。仅2024年,包含校级赛事在内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场次达63964场,参赛队伍数量26667支、参赛人次343386人。
成长——
更自信、更强大、更团结,敢于挑战
培养一名成熟青少年球员要多久?
有一个参考坐标。苏州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建军说,苏州队球员每年平均参加50场左右正规比赛。他们参加的赛事丰富多样,包括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江苏省运会、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省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等各级各类赛事。
2019年1月5日,日本福冈县U12足球大会上,苏州市青少年代表队在客场一举夺冠。这场足球盛会共吸引日本50多支球队参赛,南京、苏州两支代表队受邀参赛。寇程、陈开忠、郭昊等后来加入“苏超”苏州队的球员,当时也都参加了这场比赛。
“经过这么多高质量赛事磨炼,孩子们在实战中迅速积累经验、打磨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王建军说。

面向青少年,江苏每年办哪些赛事?有面向设区市专业体校参赛的省运动会和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面向校园足球的“校长杯”“县长杯”“市长杯”“省长杯”四级校园足球联赛;面向全体青少年的省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江苏赛区),率先打破参赛壁垒,不设任何参赛限制。三大核心赛事共同组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各群体,贯穿全年、层级分明的江苏省级青少年足球竞赛矩阵。
以2024年度“省长杯”为例,来自全省184支队伍的3239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总计512场比赛。与2021年相比,比赛场次增幅达107%之高,球队数量增加47.2%,参赛人数增长48.7%,青少年足球普及规模化成效日益彰显。
赛场,就是青训“练兵场”,不仅强健孩子们的体魄,还让他们更自信、更强大、更团结,敢于挑战困难。
小学一年级暑假时,“苏超”盐城队队员赵一哲参加学校足球队选拔,本来为了锻炼身体,后来爱上足球,被选到东台沿海安贝斯俱乐部。这些年,他打过的比赛场次不计其数,尤其是2023年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上,赵一哲独进两球,获得全场最佳球员殊荣,球队以2∶0的比分战胜对手。
在盐城,常年有10万余人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精品赛事不断。一群优秀球员从盐城走向全国,李智良多次入选中国国家青年队大名单,并以17岁年龄登陆中超联赛;叶勒阿热斯·吾木尔别克入选中国U16国家队。
在庞大的足球赛事谱系里,多项品牌青训赛事正在大放异彩:“贝贝杯”足球赛、扬州大运河城市足球精英邀请赛、“陶都体彩杯”足球邀请赛以及“中南珂缔缘杯”校园足球国际邀请赛。
“贝贝杯”足球赛1983年创办于张家港市凤凰镇,是国内举办最早、影响范围最广的全国性少儿足球赛事之一。范志毅、孙继海、武磊等知名球员都曾参加“贝贝杯”。
今年的比赛首次邀请韩国蔚山、泰国蒙通联等国外青少年球队参赛,且不计参赛成绩和排名。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小学副校长、张家港市足球协会秘书长徐宏顺告诉记者,“贝贝杯”超越单纯胜负输赢,而是通过搭建稳定的竞赛平台,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培的良性循环,持续发掘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
出路——
球员拥有职业与学业双重选择
职业,还是非职业,都有出路。
7月16日上午9点,南通支云U17队训练场。
“球,别颠太高!”“跑动幅度再大点!”在教练大声“呵斥”下,U17队队员柏钱华一正进行暑期训练。
柏钱华一去年中考取得773分高分,现在是如皋中学学生。“除训练和休息,我都在学习。如果练球4个小时,学习也要4个小时。”他认真地对记者说。
“让家长看到踢球孩子的未来,让球员拥有职业与学业双重选择。”支云U17主教练闫腾飞说,支云青训形成完备的“文化教育+技能培训+行为规范”培养机制,拥有从U7—U19完整梯队。在这种机制下,有的队员身体条件比较好,在健身、力量训练方面有心得,他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体能教练;有的球员大局观很好,就会往教练员发展;还有的人文化课好,可以往技术分析方向发展。

说实话,球踢得好、学习也好的孩子,是少数,能走职业路的更罕见。记者采访中,不少家长认为,小学踢球是兴趣使然,到了初中,更多要考虑未来在哪。这也一定程度导致青少年球员“断档”问题。
“12岁退役”,长期困扰着无锡市惠山区足球协会秘书长张震东。“以我们组建的一支17—18人的青少年足球队伍为例,队员到了小学五六年级,能坚持训练的只有5—6人。”他告诉记者,受升学和传统观念影响,孩子们会渐渐离开球场,怕踢球占用过多学习时间而影响成绩,会没有好学校上。
职业足球的成才是小概率事件,解决孩子的“出路”是当务之急。
“起初,家长对青训认可度低,担心影响学习。”东台市三仓中学校长曹江说,“苏超”盐城队中18名小将均出自这里。但3年前,体教融合没有先例,东台沿海安贝斯俱乐部还在为孩子升学问题四处奔走,学校也在摸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
“我们确保所有同学上本科、上好大学,让他们踢球踢进大学。”三仓中学足球部主任何新艺说,经过3年摸索,小学(东台市第二实验小学)、初中(东台沿海实验中学)、高中(东台市三仓中学)的升学通道全部打通。他向记者亮出一份成绩单:在今年高等院校体育单招考试当中,三仓中学首届足球部高三所有学生体育、文化双达线。
孩子的未来,就是青训的未来。
“我们更关心踢不进国家队的孩子怎么办?”7月12日,“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男子U19组进行半决赛(第二回合),王建军说,他们在选拔优秀苗子时,就和家长谈到“出路”。
“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说,球队与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吴县中学达成共识,将优秀苗子集中起来,教育靠学校,训练交给教练。球员参加比赛时,学校会安排老师随队补课,或者通过视频教学。他们即便进不了国家队、踢不到职业队,将来也可以从事体育老师、裁判员等工作。
对于更多走升学通道的孩子而言,“出路”更为现实。李冬说,高中以后,孩子们在足球和学习中二选一,选择后者的居多。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他带出34名足球特长生,他们大部分正在从事足球有关的事:王安正代表南京大学校队征战“省长杯”决赛,走进上海体育大学的高博代表淮安队出战“苏超”,陈启轩当上高中足球社团团长。“他们都在发光发热。”李冬很骄傲。
记者了解到,南京正在构建从幼儿启蒙到职业发展的完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市级青训中心负责U13—U15年龄段青训队伍,承接覆盖全市12个区级青训中心的选拔晋升队员,并通过“3+4”(3年高中+4年南京体育学院本科)、“5+2”(5年南京商业学院大专+2年南京晓庄学院本科)联合培养计划,打通大学升学通道。
未来——
既挖掘“人才”,也做大“水塘”
青训,是足球界公认“明知很难但必须坚持”的事。也有人说,一个足球强国的崛起始于梦想,成于持之以恒的青训。
如何打造可持续的青训生态?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足球系主任侯学华认为,俱乐部、梯队等的足球人才选拔体系和目前的教育体系相对独立,传统青训体系路径太窄,退路不多,成本高、资源少。为了有效调动教育系统活力,发挥校园足球在高水平竞技赛事中的引领作用,以及依托学校进行人才选拔,非常关键。
侯学华建议,学校要把孩子调动起来,让更多人有参与专业化训练的机会;加强培训体系建设,配齐有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教练,全面提升青训水平;加强赛事体系多元化与规范性,多搞比赛,“关键是真抓实干、持之以恒”。
“做好青训得有人,好球员、好教练还很稀缺。”一位长期从事青训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我省拥有职业级到E级注册教练员过万人,但真正活跃在青训一线的教练还不能满足需求。建议吸引更多退役球员投身或参与青训,把专业技巧和先进理念教给孩子们。
最近,惠山区足协将在2—3个有场地的社区办暑期公益服务。张震东说,他担任“苏超”比赛监督时,亲眼看到不少孩子在赛后不愿离开,拉着父母在球员进出通道等候握手、签名。这种对足球的热情很珍贵。
“足球青训的崛起需摒弃‘速成思维’,要一代一代做下去,更多让孩子们通过‘苏超’等高水平赛事,感受足球魅力,潜移默化最有力。”张震东呼吁,创造更多机会接触高水平平台,让孩子有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参与社会足球和职业俱乐部的互动,拥有更多体验感和成就感。
既培养好苗子,又做大基础“水塘”。前不久,徐州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合下发政策文件,要求社会力量明确精英化和兴趣化校园足球分层训练,持续加强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校园足球是让想走职业的孩子有路子,热爱足球的有球踢,想强身健体的常参与。”徐州市解放路小学校长郑晓薇说,无论孩子们走哪条路,都能从中获益。
城市的底蕴、赛事的规模、技术培训的深度,正在叠加形成一个强大的体系,支撑江苏青训阔步向前。南京发布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工作方案,苏州构建完善的青训体系,常州提出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基础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塑造、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发力,青训“家底”日益厚实。
省足协副主席王小湾说,“苏超”掀起一场全社会“足球热”,培育和延续好“苏超”热度,既要保持赛事的纯粹性和群众性,又要做好足球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推动全省足球青训事业发展,让更多的人关注足球,参与足球,期待未来“苏超”平台能够成为足球人才储备的一个初级人才库,真正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足球生态。
数说
截至2024年底,我省共建成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36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4个,“满天星”训练营6个,改革试验区2个,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6个,省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75所,省级足球特色幼儿园297所,总体规模在全国位于前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方方 方思伟 华钰 张耀文 张珺 丁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