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苏州百姓的看病就医、防病养老将迎来改变。
我市积极建立医疗健康大数据库,建设大模型“解锁”和健康相关的多维度场景,推动健康产业全链条实现数智化。这不仅让市民看病就医更快更有效更精准,还将推动公共卫生、医药产业、中医中药、传染病防制、健康养老等各个方面,进入发展新阶段。
从医院到社区
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生好帮手
“AI已成为工作好助手。”苏大附一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丁成介绍,要做肺结节手术,怎么确定手术路径,以前要靠专家对着2D的平扫图,依靠多年经验研判、确定手术方案。而现在通过“胸肺智能手术规划系统”,AI可快速、精准地对影像进行分割、提取,在屏幕上形成4D融合成像。结节的大小、位置、血管情况等,都精确标明,一目了然。此外,AI还能结合大数据算法,作出定性、定量评估,为每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规划及康复方案。“目前,AI、机器人还不能代替医生直接上台手术,但AI已经成为胸外科医生的好帮手,今后会影响更多专科。”
记者从苏州多家医疗机构获悉,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的运用,目前集中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手术规划辅助、临床辅助决策、智能病历质控、健康管理服务等场景。

AI辅助医生分析影像,病灶大小、位置一目了然。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市立医院太湖总院启用了新的PET-CT,AI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不仅让毫米级病灶无处遁形,还能可根据代谢异常情况,预判肿瘤会往哪里长、长成什么样,为患者赢得更多治疗机会。“工作效率是以前的3倍。”市立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蔡红法说。
苏大附一院骨科依托多年累积的50多万条骨质疏松诊疗信息,推出了慢病医疗大模型。该大模型可提供“AI医生助手”辅助问诊,今后有望推广到基层使用,让社区百姓都得到骨质疏松方面高水平的健康管理。

社区医生借助AI,进行读片。相城区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智能化医疗已来到了苏州居民家门口。相城区太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主任刘虎介绍,中心已将AI技术应用于居民肺结节筛查:“不仅能高速读片、自动定位,还能通过微小特征,帮助医生鉴别结节良恶程度情况。”
让健康数据“会说话”
建苏州健康大数据库

通过融入AI技术的PET-CT,医生为患者检查。苏报融媒记者 朱瀚墨/摄
使用AI,建大模型,数据是基础。医疗健康领域要牵手AI,建数据库是第一步。我市已走出这一步。
“信息数据本身不会说话,是沉默的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集中资源、开动脑筋,对本地的首批700多亿条医疗健康数据进行高效的开发利用,让它们变成有利的‘矿产’。”苏州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宝燕表示。

近日,苏州市数智健康医疗行业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发布,包含252个子集,规模超700亿条。苏报融媒记者 车晋彧/摄
今年3月,苏州市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运营。实验室由苏州市卫健、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及多家大院大所和头部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汇聚了“三医”数据,联合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形成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

实验室形成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生态。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摄
王宝燕提到,要打造全国领先的医疗健康数据“创新枢纽”,“三医”数据间的共享联通很有必要。“例如,基于医疗数据,可优化诊疗路径,支撑精准医疗决策。基于医保数据,可实现医保基金精细化管理,对医疗环节不合理用药进行智能监控。通过用药和生物样本库数据,还能加速药物研发,推动医药产业创新。”也就是说,通过补全医保转外和药店数据等“精准画像”,补齐了卫生健康相关数据,形成全图谱。“这样才能推动健康服务的动能从经验向数据转型,让‘资源池’快速流动起来。”
医疗健康和AI很契合
到明年至少建15个大模型

实验室启动后,引起各方关注。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摄
“在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前提下,实验室具备孵化器功能,集齐各方力量。”王宝燕介绍,实验室已联合40余家大院大所及健康医疗科技企业,开展多领域技术攻关,并设立10亿元健康医疗数智创新产业基金,助力企业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健康医疗科技企业人员到访实验室,咨询相关事宜。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摄
“医疗健康是数据和知识密集型领域,这恰恰是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技术长处,可为AI模型训练提供多维度的真实场景数据,功能发挥和训练提升的空间很大。”王宝燕说。
目前,苏州已开放了首批135个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应用场景需求,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对接。其中,人工智能应用场景97个,覆盖全市各临床专科、医学影像科、门诊服务中心等核心科室,重点布局医疗服务、医学教学、医院管理、健康管理、医疗机器人五大领域;临床科研场景38个,聚焦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诊疗技术革新与重大疾病防治三大方向。据悉,第二批130余个应用场景需求也已经“在路上”。

近日,苏州市首批135个健康医疗数智创新应用场景需求发布。苏报融媒记者 车晋彧/摄
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建设应用,苏州制定实施方案。到2026年底,我市将开展不少于15项大模型应用项目,培育不少于15个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周期智能医疗生态,为全国医疗健康数智化发展提供样本。
王宝燕列举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探索方向:苏州市生物样本库建设将推动AI与多组学数据融合,助力药物研发;传染病智能监测大模型已在市疾控中心试点,未来将覆盖更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AI+中医药创新,通过探索模拟名老中医诊疗思维,推动智能辅助诊疗设备在基层中医馆普及;AI+居家康养,聚焦老年人群,健康养老将成为重要的探索方向。
(苏报融媒记者 陆珏 朱瀚墨 李晓/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