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在江苏镇江,一座高高屹立的抽水蓄能电站——江苏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拔地而起,这个绿色“充电宝”成为该地区清洁能源的“调节器”。
“该电站水库蓄水丰富,未来年发电量可满足36万户家庭一年所需。”电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新能源和储能产业有序发展,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而技术创新是推动转型的关键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9.3亿千瓦,同比增长42.9%;风电装机容量5.3亿千瓦,同比增长17.6%。
新能源不仅要发得出,也要供得上、用得好,发展智能配电网新技术是关键之一。
“发展新型电力系统下智能配电网新技术是驱动能源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绿色”属性明显,但仍不得不“靠天吃饭”,具有明显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大规模、高比例接入和消纳需要智能配电网技术作为支撑。
在江苏苏州,一座具备2万千瓦调节能力的充换电虚拟电厂近日投入运营。当向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发布负荷调降指令时,“能源云”平台在十几秒内迅速响应,自动控制换电站降低充电负荷,并通过换电站向电网放电,成功实现电网供需平衡。
“这种充换电虚拟电厂是供电企业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企业联动形成的电力负荷共济系统。”苏州供电公司技术人员介绍,他们与当地车企合作,将68座换电站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形成了2万千瓦以上可调节能力的充换电虚拟电厂。
“以智能配电网新技术为代表的高质量技术供给,需要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孙传旺认为,新能源发展要聚焦技术创新,也要注重产业应用,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示范-产业应用”全链条技术创新矩阵。
未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如何破除壁垒,将规模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孙传旺建议,一是要突破技术瓶颈,打造经济可靠的能源技术体系,加大风电、光伏领域的研发投入,聚焦关键技术领域的集中式突破,不断提升国产化技术的可靠性、经济性及先进性。
二是要重塑能源消纳格局,构建灵活高效的电力生态系统,加速特高压输电与智能电网建设,确保可再生能源全时段、全地域高效利用。
三是要强化供需双侧协调,共建绿色产业共同体,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培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优势,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有效性与对接精准度,推动产业链各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实习生田可仪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