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联合开设的第二期“国际传播项目课程”在贵州日报报刊社正式开课。
活动伊始,第二期课程全体学员参观了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了解国际传播内容生产流程与技术运用。在主题分享中,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庞博向学员们分享解读了国际传播的核心逻辑,她说,国际传播内容生产需兼具专业性与贴近性,既要展现中国发展的宏大图景,也要捕捉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国际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找到中外受众的情感共鸣点,通过多元视角与生动叙事打破偏见,让贵州故事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第二期“国际传播项目课程”学员合影(图/项目课程学员吴家月)
在学员互动环节,各小组围绕“我们能为国际传播做什么”展开自我介绍。来自2023级新闻实验班的田秋妹代表小组发言。“我们希望发挥本土文化优势,通过优质作品让世界看见贵州非遗的独特魅力。”该组学员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组成,擅长文字创作、影像拍摄与视频剪辑,尤其关注黔东南非遗的传播,体现出青年学员们将所学专业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实践导向以及对国际传播的热情与思考。
随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管倩向大家介绍课程学分要求,着重强调“实践+考核”的培养模式。这一设计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教学场景延伸至新闻一线,要求学生在真实传播场景中提升跨文化叙事能力。活动最后,学员们按选题方向分组,与贵州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导师完成组队。

主题分享现场(图/项目课程学员吴家月)
作为校企合作的特色项目,“国际传播项目课程”自启动以来,始终聚焦“产教融合”,依托贵州日报国际传播平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机会。第二期课程延续“理论学习—实地观摩—实战创作—成果转化”的培养路径,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国际传播规律的理解,更通过贵州本土题材的挖掘,引导学生在讲好地方故事中践行“国家叙事”。
课程期间,学员将深入贵州各地采风,围绕乡村振兴、古建保护、非遗传承等主题开展创作,并通过贵州国际传播中心“DISCOVER GUIZHOU”海外平台向全球传播,实现“教学成果即传播产品”的创新目标。
文/项目课程学员 赵哲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璇
编辑 朱紫蒨
二审 庞博 陈大炜
三审 许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