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赛场争金夺银 无碍学业精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7:05:00    

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体艺节,学生进行武术展示。

聚焦“百千万工程”

“56.82秒!刷新赛事纪录!”7月的省中运会泳池边,13岁的李依频以56.82秒刷新女子100米自由泳纪录。这位中山市华侨中学的初一学生,每天在4小时专业训练与文化课学习间切换——这正是中山体教融合改革培育的新风貌:既能在赛场争金夺银,又保证学业不掉队的“文武全才”。在运动健儿不断前行的路上,中山给予了坚实支撑和强大保障。中山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聚焦青少年健康成长,以体教融合为着力点,形成“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新局面。

体教融合

教育经费15%定向投入体育设施建设

李依频是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年仅13岁的她身高已有1.82米,是国家一级运动员,连续四年获得中山市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女子50米/100米自由泳冠军。

本次在“家门口”参加省中运会,李依频一举夺冠,并打破纪录。她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希望能像自己的偶像——国际级游泳健将、奥运冠军张雨霏一样,有一天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家乡争光,为祖国争光!

李依频夺冠的背后,教练团队为她制定了科学的训练计划,从基础的技术规范,到耐力、速度的专项训练,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中山市华侨中学在学习方面也为她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课程辅导,保证文化课不掉队。

这些也得益于中山体教融合改革,2014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将教育局与体育局合并,这场“大部制”改革绝非简单机构叠加。通过三大机制实现深度融通:建立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经费的15%定向投入体育设施建设,创新“双师型”人才流动,27名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普校教师驻点体校补文化课短板,开发“体教融合数字驾驶舱”,实时监测5.3万名学生体质数据。

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中,中山是唯一在行政体制上将教育与体育部门融合的地市,体教融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将体育熔铸为青少年成长“主科”,培育出更多“文武双全”的竞技型人才。

文体并重

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

在中山实验中学,羽毛球队员的晚自习时间可根据训练动态调整;在华侨中学,像李依频这样的运动员配有“学业导师团”。这种弹性化培养模式背后,是中山将体育纳入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变革:创建301所体育特色校,覆盖9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0”课后服务平台开设55个体育项目,年服务30万人次,建立运动员“成长档案”,追踪其职业发展至成年后5年。

中山市创新体校与普校协调发展机制。联合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矩阵,创建301个体育传统特色校,形成体育项目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体育特长学生又走向专业化的校园体育发展格局。

学生的培养需要专业优秀的老师,中山坚持“文体并重”,从普校抽调副校长、教师到体校抓文化教学,培养“文武双全”型竞技人才。中山还创新体育教练员和教师共建共享机制,率先从各级各类体育高校、俱乐部和专业队招聘27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学校任教;健全体育教师、教练员流动机制,实现优质专业体育师资共享。

中山首创“天天动起来”全周期运动模式,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以体强身开朗性格、以体育德健全人格、以体益智开拓思维、以体见美赓续文化、以体促劳涵养精神。中山还首创“全科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25所学校试点开展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运动火炬”和“知识卡片”联结各个学科,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深度“绑定”,实现“广覆盖、常应用、勤锻炼、共学习”的跨学科融合发展。

学生“动”起来,体质“优”起来。数据显示,全市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19年的29%提升到2024年的74%;高中阶段每人每学期需介入开展心理干预的平均次数从高一的5次降至高三的0.6次,同比下降近90%。成效背后,也有中山市构建体质监测体系的成果。据介绍,中山学生体质样本采集从4年前的10所学校扩大至全市345所中小学,实现样本量大、覆盖范围广,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结果报告。

为了健全评价体系,中山市还建立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加大过程性计分比重,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除此之外,强化结果运用。各镇街各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每天1节体育课列入重点工作计划,把学生体质优良率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

渠道培养

布局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

7月18日下午,在备受瞩目的羽毛球混双决赛中,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中学生凌浩航与郭芷慧代表中山出战,与深圳代表队展开激烈对决。经过两局苦战,双方均展现出顶尖水平,最终中山队以26:28的微弱差距惜败,斩获混双亚军,创造了中山羽毛球项目在省内体育大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凌浩航与郭芷慧就读的中山市实验中学,拥有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在体教融合方面已探索出一套成熟模式,让体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据介绍,学校为队员提供全方位保障,提供课后训练场地、训练后勤支持,协调晚修时间保障文化课学习,解决队员“分心”之忧;家长与班主任通过沟通反馈、心理疏导,帮助队员调整状态,以自信姿态迎接挑战。教练组针对每一场比赛暴露的问题,及时分析对手战术、复盘自身不足,赛中引导队员深呼吸调整心态,将团队智慧转化为赛场战斗力。

据悉,中山打通体育特长生贯通培养渠道,率先在全省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在16所高中学校布局18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创建19所覆盖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后备人才培养示范校,量身定制学业学习和体育特长培养方案。高中阶段累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800余名,打通体育特长生入读知名高校通道。同时,通过阶梯化赛事体系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对标“U系列”赛事构建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每年举办40多项学生体育竞赛,参赛规模超3万人次。

微评

体教深度融合,为孩子打开多元发展的可能

中山通过“行政合并-资源重组-评价重构”三重变革,将运动场变为测量教育质量的精密仪器,当“每天运动1小时”成为校长的考核项,体育就不再是教育的“附加题”。实践证明,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既能锻造强健体魄,也能磨砺坚韧品格,更能为每个孩子打开多元发展的可能。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生动注脚——让运动场成为第二课堂,让课桌椅延伸至赛道边,最终培养出真正“文武相济”的时代新人。

统筹:唐建丰 董淑云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侯玉晓 刘贤沛 吴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