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5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采访团一行到达蒙古国乌兰巴托,“青花汾酒之夜”和“走向世界的汾酒”论坛两场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以晋商万里茶道为历史脉络,以汾酒为文化载体,在中蒙俄三国文明交汇处,奏响了一曲传统酒文化与当代商业文明的交响,让汾酒的清香在蒙古国的草原上恣意飘散。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 摄











扫码看视频
在广袤无垠的欧亚大陆上,有一条曾承载着无数传奇与梦想的古老商道——万里茶道。它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跨越山川湖海,连接起中国、蒙古国与俄罗斯,见证了晋商的辉煌与坚韧,也传递着东方文明的独特魅力。如今,在这条古老的商道上,“2025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采访团一行到达蒙古国乌兰巴托,这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事再度上演。5月30日和5月31日,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青花汾酒之夜”和“走向世界的汾酒”论坛两场活动隆重举行,以晋商万里茶道为历史脉络,以汾酒为文化载体,在中蒙俄三国文明交汇处,奏响了一曲传统酒文化与当代商业文明的交响,让汾酒的清香在蒙古国的草原上恣意飘散。
茶道遗韵:万里商道上的文化基因
夏日的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草原已泛起新绿,位于市中心的驼队雕塑在晨光中投下悠长的影子。这些静默的青铜造物,恰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线索——四百多年前,晋商的驼队正是沿着这条被称为“万里茶道”的商路,将中国的茶叶、瓷器与汾酒运往欧亚大陆腹地。如今,雕塑前常常聚集着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这座在地图上曾被标注为“库伦”(今乌兰巴托)的城市,正以另一种方式唤醒着草原的集体记忆。
5月30日,“青花汾酒之夜”在乌兰巴托举行。在“汾享会”上,蒙古国万里茶道文化爱好者洪戈尔指着自己收藏的万里茶道的地图上乌兰巴托的位置告诉记者,“我祖父曾说,他小时候在库伦的集市上,见过山西商人用汾酒换毛皮。”她手中捧着一本记载晋商贸易的蒙文资料,“那时的汾酒被装在陶瓮里,驼队要走好几个月才能从山西到这里。商人们会在酒瓮外裹上毛毡,防止严寒冻裂。”这种跨越山海的运输方式,在蒙古国的民间传说中留下了印记——老人们常说,“山西人的酒瓮里装着太阳的味道”,形容汾酒在凛冽草原上带来的暖意。
漫步乌兰巴托的大街小巷,百年商道的文化基因仍在城市肌理中悄然生长。小到街边的便利店,大到商场,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日用品随处可见,甚至到处都可以使用中国的线上支付软件进行交易。这些看似日常的场景,实则是万里茶道在数字时代的鲜活注脚。这条肇始于17世纪的商贸动脉,早已化作两国文明对话的深层密码。在万里茶道的漫长岁月里,汾酒随着晋商的脚步,穿越千山万水,将中国的酒文化传播到了远方。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智慧。
味觉邂逅:汾酒与蒙古国文化的交融
5月31日,“走向世界的汾酒”论坛,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当汾酒的清香飘入蒙古国,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邂逅”就此展开。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处李峙参赞在此次品牌推广活动中表示,汾酒“清香纯正”的特质与蒙古国人民“崇尚自然”的性格高度契合。酒,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饮品,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着礼仪、诗情、友谊与智慧。而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的“活化石”,拥有6000多年的酿造历史,被誉为“中国酒魂”。它清香纯正、绵甜爽净,每一滴都凝聚着黄土地的精华与匠人的心血。“当马奶酒的浓烈遇上汾酒的清香,两种文明在酒杯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觉邂逅’。”李峙参赞的这番话,引发了活动现场长时间的掌声。他强调,只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而汾酒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在活动现场,汾酒品牌推广负责人张欣林的分享宛如一场“沉浸式文化课堂”。他向现场观众讲述汾酒的历史,当讲到《北齐书》中武成帝荐饮汾清酒的典故以及唐代诗酒文化中汾酒频频出现的例证时,现场蒙古国的文化学者们频频点头,眼中流露出对汾酒文化的浓厚兴趣。
当展示汾酒瓶身时,围满了用手机拍摄的嘉宾,他们被汾酒精美的酒瓶所吸引,仿佛透过这小小的酒瓶,看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品鉴环节中,张欣林引导嘉宾用“扇闻法”感受汾酒三层香气。一位蒙古国青年企业家突然惊呼:“好像闻到了花草的清香!”现场顿时响起阵阵笑声。这一刻,汾酒的清香跨越了语言的障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味觉上达成了共鸣。
清香酿雅:汾酒魅力征服众人味蕾
当53度青花汾酒的瓷瓶在蒙古国的灯光下开启,酒香里流淌的不仅是酒体的醇厚,更是奇妙的文化对话。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品鉴者,用最本真的感受与故事,勾勒出汾酒在异国的独特魅力。法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旅游部的冈桑女士轻晃着酒杯,鼻尖萦绕的清香让她想起三年前的那个深夜。“第一次喝汾酒是在朋友的中式家宴上,我们从诗词聊到艺术,不知不觉喝到凌晨三点。”她放下酒杯,眼神里带着惊喜,“原以为烈酒总会让人头痛,没想到次日醒来神清气爽,那种通透感让我记住了这个来自中国的清香。”
如今专程赶来品鉴汾酒的她,对酒体的层次有着细腻解读:“初闻像雨后果园,蜜桃的清甜里带着青柠的酸爽,完全不像53度的烈酒。”酒液滑过舌尖时,她下意识地用手指轻叩桌面:“入口像丝绸般温润,落喉的暖意从胃里蔓延到指尖,这种恰到好处的微醺,让我想起巴黎黄昏时的塞纳河漫步——热烈却不灼人,浪漫且具分寸。”作为资深酒类爱好者,她特意对比了法国白兰地的品鉴体验:“汾酒的清香是‘干净的丰富’,没有多余的香料感,纯粹的粮食香气反而更耐琢磨。”
蒙古国国家审计署署长巴图其木格的家中,常摆着一瓶汾酒。“第一次见到它时,就被瓶身的美丽吸引——那种蓝像极了我们乌兰巴托的天空。入口却完全是另一种惊喜:既有马奶酒的醇厚感,又带着谷物发酵的清香,这种平衡感太契合蒙古人的饮酒习惯了。”在她看来,这种味觉融合恰似中蒙文化的相处之道:“蒙古人喝酒讲究‘豪爽而不嗜烈’,汾酒的‘清香纯正’既保留了白酒的风骨,又带着亲近感,就像草原上的牧人遇见远道而来的商队,热烈却不失礼仪。”她计划将汾酒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下次接待俄罗斯客人时,一定要让他们尝尝这款‘草原与中原对话的酒’。”
在阿扬泰拉特酒店,总经理艾瑞克劳伦特拿着汾酒反复轻嗅。“这花果香太馥郁了,起初我以为添加了香料。”他指着成分表,语气里满是难以置信,“直到看到‘纯粮固态发酵’的说明,才明白中国工匠的厉害——只用粮食就能酿出如此层次的香气。”这位曾在法国、瑞士等国经营过多家高端餐厅的资深从业者,特意拿出侍酒笔记记录品鉴感受。出于职业习惯,他对酒体的搭配有着敏锐判断:“冬天的蒙古烤肉油脂丰富,用汾酒佐餐,酒香能中和肉的腻感;而搭配辣味火锅时,53度的酒体又能压制辛辣,释放出意想不到的清甜。”他随即分享了一个创新尝试:“我们酒店甚至可以尝试用清香型白酒搭配草原奶酪来制作美味的新菜。”这位走过多个国家的餐厅经理人,最终用一句话总结:“汾酒让我相信,最好的酿造工艺,永远是顺应自然的智慧。”
在蒙古小姐活动承办方负责人道尔吉勒姆的工作室里,几瓶汾酒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他翻出手机里的活动照片,一群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举着汾酒合影,配文写着“清香是新潮流”。作为深耕青年文化的创业者,他敏锐捕捉到消费趋势:“现在蒙古年轻人越来越追求‘品质+健康’,汾酒‘好喝不上头’的特质正好契合。”
市场展望:汾酒在蒙古国的新征程
蒙古国首家汾酒经销商星好,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他表示,汾酒的口感正好弥补了马奶酒和伏特加酒之间的空白市场,恰好可以成为蒙古酒文化和俄罗斯烈酒文化的一个过渡。初期,他们的客户主要以在蒙古国的中国人为主,但随着品鉴会的增加,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汾酒,相信凭借清香型的口感和高品质,一定很快就可以听到市场的声音,就如同今天论坛上的一样热烈。
星好的分享引发了众多经销商的共鸣。他们看到了汾酒在蒙古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蒙古国地处中俄之间,文化上既有对传统酒文化的传承,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以其清香纯正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满足蒙古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酒类的需求。同时,随着中蒙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汾酒在蒙古国市场的推广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此次“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走进蒙古国,不仅是一次品牌推广活动,更是汾酒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在蒙古国举办品鉴会、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蒙古国消费者了解汾酒、喜爱汾酒,为汾酒在蒙古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预计历时50余天,分国内段与国外段开展。国内段沿万里茶道从福建武夷山启程,至内蒙古二连浩特已圆满结束;国外段将依次前往蒙古乌兰巴托,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喀山、莫斯科,最终抵达万里茶道终点圣彼得堡。随着汾酒的清香继续沿着古商道蔓延,这场跨越三国的文化之旅,正将中国白酒的魅力,酿成一曲流动的文明赞歌。
在这片广袤的蒙古国草原上,汾酒的清香将与草原的风、马奶酒的醇厚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文化乐章。
08-09采写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张琪
08-09摄影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寇宁
1.一名蒙古国女孩穿着当地的民族服饰在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广场展示汾酒。
2.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广场。
3.“走向世界的汾酒”论坛,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文化处李峙参赞发言。
4.论坛现场,汾酒工作人员介绍汾酒文化。
5.“走向世界的汾酒”论坛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6.嘉宾在“青花汾酒之夜”现场合影。
7.经销商向嘉宾赠送汾酒。
8.蒙古国艺术家精彩的节目表演。
9.寻访团队走进蒙古国酒厂学习交流。
10.记者采访蒙古国汾酒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