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三台县崭山米枣正式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这一“金字招牌”为当地米枣产业注入新动能,百年古枣树与现代科技的交融,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4月24日,记者在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王文忠家附近看到,一棵根系盘虬的百年古枣树静立田间。50多岁的王文忠抚摸着树干感慨:“这棵树比我父亲年纪还大,我小时候常爬上去摘枣子。”

自祖辈起,王家四代人以种枣为生。上世纪90年代前,米枣以“皮薄肉厚汁多”闻名,村民挑担步行至绵阳夜市叫卖,“红枣社”的名号曾是崭山村的骄傲。
然而,粗放种植方式导致枣树病害频发,加上品种老化、果型偏小,产业一度陷入低谷。“连续两夜雨,80%的枣子就烂在地里。” 王文忠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新德镇推行的“1+5”产业振兴计划。当地政府整合资金建设标准化大棚,王文忠带头尝试:“现在下雨就降棚膜,还能控制成熟期。”通过嫁接改良、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药等技术,米枣品质显著提升。
走进他的枣园,春季修剪正如火如荼。他说:“新梢争夺养分,必须剪掉多余枝条,让挂果枝充分吸收营养。”这项需持续一个月的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粗放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商贩嫌枣小,现在订单主动上门。”王文忠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对比历年的销售数据:“米枣节前主要靠批发,价格每斤1.5到2元,如今,游客进园采摘的精品枣能卖到3到5元。去年通过邮政快递发往全国的单价比传统批发价高出40%。”
这种转变源于2018年首届米枣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游客不仅现场购买伴手礼,更通过口碑传播形成“熟人推荐+电话订购”的裂变式销售网络。如今,顺丰、京东、邮政三大物流企业已在枣园设点直发,2024年电商渠道销量占比突破15%。

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后,崭山村如何加速构建标准化体系?
据新德镇副镇长王千文介绍,2024年启动的“资源抢救计划”已建成母本保护园、无毒繁育基地,并探索全程溯源系统。目前,全村标准化大棚覆盖率超60%,亩产提升30%,价格较普通枣高出2倍。
接下来,在“地理标志+文旅”模式的推动下,崭山村将千年农耕智慧转化为生态经济:绵延5公里的枣园观光走廊串联起12处百年古枣树观景点,游客既能体验“即摘即发”的物流新场景,也可通过枣果包装上的溯源码,直连母本保护园的枣树生长影像。

记者手记
从挑担叫卖到品牌化经营,从被病害困扰到科技护航发展,崭山米枣振兴之路,生动诠释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密码。老产业要想焕发新生机,不仅需要代代传承的坚守,更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
(余思怡 涪江观察记者 李春梅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