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拆解股份行零售业务:利润普降、不良率升,发力对公“补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2:41:00    

银行零售业务“躺赚”的时代一去不返。近期,随着上市银行纷纷披露2024年报,各家银行零售“成绩单”也陆续出炉。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9家上市股份制银行(A+H股,华夏银行尚未公布年报)零售业务数据发现,在已公布数据的银行中,除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实现微增外,其余营收无一例外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滑,尤以渤海银行降幅最大,达到45.04%;利润方面,几家股份行全部出现下滑,渤海银行甚至亏损近28亿元。

从管理零售客户金融资产(AUM)方面来看,招商银行遥遥领先,其AUM近15万亿,是排名第二的两倍多,且增速也最高。从户均AUM和非存款AUM来看,招商银行依然稳坐头把交椅,“零售之王”招牌依然鲜亮。

不良率方面,除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同比出现了下降,其余银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渤海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增幅最高,从2023年末的2.25%飙升至2024年末的4.15%,尤其是消费贷不良率暴增至12.37%,显示出该行零售资产质量的恶化和零售风控体系的失效。

零售业绩:

营收仅招商银行同比上涨

利润无一例外均出现下滑

零售业务一直被视为银行穿越周期的利器和压舱石,但在利率下行、息差收窄、减费让利等大背景下,几家股份行的零售业务业绩无一幸免,纷纷“失色”。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华夏银行尚未公布年报外,其余9家上市股份行中,有8家均公布了零售业务相关数据。

营收方面,除招商银行零售业务营收同比小幅上涨1.29%外,其余7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降幅最小的是中信银行,去年该行零售业务营收仅次于招商银行,达到856.79亿元,同比微降0.86%。

降幅最大的要数平安银行和渤海银行。其中,平安银行去年零售业务营收为712.55亿元,同比下滑了25.9%。渤海银行去年零售业务营收为46.08亿元,不仅数额与其他股份行差距较大,降幅也堪称“腰斩”,达到45.04%。

从零售业务利润来看,公布数据的6家股份行无一例外均出现了下降。其中,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同比下降了9.28%,降幅最小,中信银行和民生银行降幅分别为42.08%、44.96%。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零售业务利润降幅均超过九成,而渤海银行则由盈转亏,从2023年的盈利4.72亿元变为亏损27.87亿元。

为何在银行发力零售业务,纷纷喊出“大零售”“做强零售”口号的当下,零售业务数据却萎靡?部分银行在财报中给出了解释。比如,光大银行称,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银保渠道降费等因素影响,同时因部分个人客户还款能力继续承压,本行零售资产核销及拨备计提仍保持较大力度,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下降。

据了解,银行零售业务营收主要来源于个人存贷利息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中,个人存贷利息收入面临着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需求结构性萎缩等挑战,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也受到费率竞争加剧、银保渠道降费等影响。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去年9家股份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无一例外均出现下滑。降幅最低的是中信银行,为3.96%;降幅最高的则是渤海银行,为25.63%。

零售AUM:

招商银行多个指标遥遥领先

浙商银行私行客户数增幅高

从客户经营维度看,零售AUM也是衡量银行零售业务强弱的关键指标之一。

零售AUM是指银行管理的零售客户资产总规模,包括存款、理财、基金等,它反映零售业务的综合客户价值和财富管理能力。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截至去年末,招商银行零售AUM“一骑绝尘”,达到近15万亿元,是排名第二的近三倍,在股份行中可谓碾压式存在。此外,其AUM增速也排在第一,达到12.05%,显示出其在财富管理上的护城河仍在加深。

零售AUM增速较高的还有中信银行,截至去年末,其零售AUM为4.69万亿元,增长了10.62%。

从户均AUM来看,招商银行依然断崖式领先,为7.11万元,这一数据较其去年6月末的数据(7.03万元)有所提升。其次是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为4.65万元和3.33万元。

从AUM结构来说,非存款AUM占比是衡量银行财富管理转型深度的重要指标,也是银行盈利能力的风向标。它指的是银行管理的零售AUM中,除存款外的理财、基金、保险、信托等投资类资产的比重。占比高,说明银行成功将客户资金从低价值的存款转向高附加值产品,摆脱“吸储放贷”的传统模式。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除了招商银行在该指标上超过70%,其余几家股份行非存款AUM占比均为五六成。其中,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的非存款AUM占比均达到69.31%,仅次于招商银行的74.38%。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非存款AUM占比也超过了六成,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则超过五成。

值得一提的是,股份行非存款AUM占比表现明显优于国有大行。以6家国有大行中非存款AUM占比表现相对较好的交通银行为例,去年末其非存款AUM占比仅有32.06%。

分析称,股份行非存款AUM占比普遍高于国有大行,源于这两类银行在商业模式、客户结构和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比如,股份行网点没有国有大行多,且客户以一二线白领居多,不像国有行网点那般深入县域、有大量中老年客群,这导致其转向轻资产的财富管理。此外,股份行产品创新灵活,在财富管理方面较国有大行也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在银行零售业务中,私人银行业务犹如金字塔尖的明珠。它是银行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顶级财富管理及综合金融服务。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在忽略统计口径差异情况下,去年末,招商银行私行客户数同比增长13.61%,至16.91万户,客户数大幅领先。私行客户数排名第二的是平安银行,达到9.68万户。

如果论私行客户数增幅,则浙商银行最高。去年末,其私行客户数同比增长了近两成至1.45万户。

零售不良率:

仅两家银行零售不良率下降

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爆表

在银行零售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零售贷款不良率是衡量业务健康度的“体温计”。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仅两家股份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同比2023年末出现了下降,分别是兴业银行和浙商银行。其中,兴业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下降0.07个百分点至1.35%,浙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下降0.13个百分点至1.78%。

其余银行中,零售贷款不良率普遍上升。对于该现象,多位股份行高管在业绩说明会上都有所分析。比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认为,零售信贷的风险与外部环境紧密相关。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收入下降,失业率有所上升,对还款能力带来一定的挑战。

兴业银行首席风险官赖富荣也表示,零售信贷新发生不良面临一定的上升压力,这属于行业共性问题。

总体来看,截至去年末,仅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维持在1%以下,为0.96%;其余几家股份行中,除了渤海银行,均为“1”字头,比如,中信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25%,兴业银行为1.35%,平安银行为1.39%。

相对而言,渤海银行是个“异类”,其零售贷款不良率达到4.15%,远超行业均值,增幅也达到惊人的1.9个百分点。但在财报中,渤海银行却表示,“本行践行‘全面、主动、敏捷、到位’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资产质量健康稳定,信用风险平稳可控。”在谈到零售信贷风险时,该行称,重塑零售信贷风控基座,支持六大零售信贷业务板块,持续优化零售风险治理架构及组织体系、梳理完善零售风险管理流程、迭代升级零售风险管理工具箱,构建零售信贷风控体系。

细分来看,渤海银行零售贷款中,个人住房和商业用房贷款不良率增加了1.01个百分点至1.98%,个人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暴增7.93个百分点至12.37%,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增加了1.38个百分点至4.62%。

渤海银行消费贷的“爆雷”缘起2017年后该业务的疯狂扩张。2017年末,渤海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仅有87.55亿元,占个人贷款总额的比例仅有7.4%;2018年末则猛增4.5倍至484.97亿元,占比也提高至28.9%。到2020年末,其消费贷余额已经达到1126.98亿元,三年间增长了近12倍。

渤海银行是如何做到疯狂扩张的?从财报中可以发现,其注重与互联网平台合作,通过第三方渠道引流。早在2017年之前,渤海银行就为各大电商、互联网消费平台及其用户提供资金结算及管理服务,并建立“虚拟支行”业务理念,通过这些第三方平台为大量潜在用户提供线上贷款等服务。

一直到2020年,渤海银行仍在不断推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新消费贷产品。比如,在2020年财报中,渤海银行称,该行重点抓住与头部平台的线上消费信贷合作项目,新增投产“招联消费贷”“唯品会消费贷”“微信分付”“借趣花联合贷款”等产品。

跑马圈地背后是风险的不断累积和逐渐暴露。2020年末,渤海银行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83%,2021年末升至3.43%,2022年末则升至4.63%,2023年末微降至4.44%,但2024年末又掉头猛窜至12.37%。

近年来,渤海银行也在不断收缩其消费贷业务。2024年末,其消费贷余额较2023年末缩水了一半。

在业内人士看来,消费贷不良率在短期内猛增,一方面说明该银行在零售业务上激进扩张,对风险重视不足,最终导致资产质量恶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银行风控体系出现问题,比如准入失控、反欺诈失效和贷后管理不足。此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行管理层存在重大失职。

发展路径:

有银行“挖潜”有银行“扩面”

还有银行要将对公“补上来”

或许,正如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零售业务有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大干快上容易出问题,精耕细作才是王道”。

当零售业务站在十字路口,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深耕成为银行的共同选择。不过,结合近期股份行业绩发布会上的高管表态,南都湾财社记者发现,在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上,部分股份行依然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路径选择:有银行聚焦存量客户价值深挖,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有银行则强调大学生群体等新客获取,以扩大客户基础;还有银行选择将对公业务“补上来”。

比如,陈信健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零售业务是兴业银行的短板,未来在客户经营上,要处理好挖潜与扩面的关系。“根据测算,我行存量零售客户的利润贡献是新客户的16倍,而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存量客户的5倍。与其在低效拓客上耗费大量资源,不如深耕存量客户获取增量效益。”

王良则在业绩发布会表示,招商银行要持续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筑牢客户基本盘。他认为未来该行零售业务客源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等年轻客群、亲子服务、跨境客户和养老金融等方面。

平安银行则开启了艰难的零售转型。在业绩发布会上,该行行长冀光恒表示,过去在经济顺周期时,平安银行通过快速扩张实现了规模增长和营收利润提升。但在经济调整期,部分产品策略和风险控制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了一些问题。“零售的转型非常困难,我个人和团队的压力非常大,但我觉得我们还能定的下心来。吃过快的亏,就要痛定思痛。”

据其介绍,在过去一年中,平安银行大力推进渠道改革,减少对外部中介的依赖,逐步建立起自营渠道体系。“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止血的第一步已经实现了,但实现造血功能还需要过程。”

他还特别提到,将加强对公业务的布局。“我们的对公业务要补上来。对公业务不是应景的,更不是暂时的。没有一家大型银行最后是偏科的,没有对公仅靠零售业务取得成功的。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需要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开发贷、按揭贷款等领域,对公业务的支持至关重要。”

财报显示,去年,平安银行的批发金融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9.15%,净利润同比增长19.90%,其中净利润占全部净利润的比例高达79.7%。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