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黄河】
新黄河记者:曹茜
5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发布会上,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郝京诚用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胶体与界面化学如何“顶天立地”:既能解决眼镜起雾的生活烦恼,又能推动化工大省的产业升级。他用自己扎根一线、矢志创新的实践,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从眼镜防起雾到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眼镜起雾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亲朋火锅聚餐和冬季等环境下,佩戴眼镜的每个人都有过镜片上布满雾气的困扰,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这就涉及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现场,郝京诚给记者们上了一堂科普课。“原理上讲这是一个界面化学的问题,是气态水遇到冷的镜片凝结成细小水珠的物理现象,也就是雾化。”他介绍,如果采用具有亲水特性的分子基团或颗粒材料涂抹镜片表面,改变镜片表面对水等液体的润湿特性,就不会产生眼镜的雾化。
山东是化工大省,胶体与界面化学作为化学领域最具实际应用的分支,其理论与技术的革新,对我省化工产业的结构转换和绿色化,特别是化工转型将产生重要影响。郝京诚说,我省高端涂层材料制备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位置,随着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坚守的动力是热爱
回忆自己从教近40年的科学研究,郝京诚表示,他坚守的动力就是对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热爱和兴趣。
“实际上,我从本科论文就奠定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论文阶段很好奇为什么极少量表面活性剂加入可以极大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硬币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且把硬币在头皮上摩擦几下更容易使硬币漂浮水面上不下沉?这些日常问题驱动了我对胶体与界面科学的研究兴趣,希望深入研究获得更加厚重的理论知识。”郝京诚回忆。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责任感成为坚守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在20余年的科学研究中,郝京诚培养了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毕业生,50余人获聘正高职称,成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这是他的最大收获。“没有比这更能让我感到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促使我不断向前、不断努力。”郝京诚说,“每年年三十和初一我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正是对创新知识的探索和对年轻人才培育的责任,激励我充满激情去工作。”
“年轻人要关注国家需求,努力付出、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获得解决关键问题的创新方法,把自己的聪慧发挥到最大程度。”他寄语年轻科技工作者,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坚守与踏实求证是成功的唯一路径。
“有为青年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郝京诚的话掷地有声。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