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简读《资本论》: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抠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54:00    

现代社会的“内卷”、加班文化、AI等工具对人类的威胁,乃至全球化国家间的竞争和贸易保护等诸多问题,都能在《资本论》中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乃至答案。《资本论》本应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书,但由于内容艰深难懂,大多数读者无法领会真意。《简读<资本论>》作者余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读懂《资本论》这样一部科学著作,使大家接受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他将《资本论》三卷的全部精华凝结为10万字左右的一本科普读物,深入浅出地讲透核心逻辑,每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及时回应了现实问题。

《简读<资本论>》,余斌 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货币转化为资本

有个笑话说的是,一个穷人的老婆不小心打碎了一个鸡蛋,这位穷人怒斥他老婆说让他损失了一个大的养鸡场。原来,这个穷人认为,这个鸡蛋如果没有破的话将会孵出小鸡,鸡长大后再生蛋,蛋再孵鸡,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养鸡场。

这个嘲笑当事人抠门的笑话之所以是一个笑话,是因为在现实中人们很少见到一个鸡蛋变出一个养鸡场。但这个笑话能够出现也是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的,一是因为养鸡场的鸡的确是由鸡蛋孵出来的;二是因为资本家的钱的确会越变越多。这个笑话中的穷人思维实际上是资本家的思维。

对真正的穷人来说,钱只是货币商品,是商品流通“货—钱—货”的中介,是具有一定价值量的使用价值的代表,本来就会花掉,钱没了可以再挣。而对资本家来说,钱是他赚钱的起点,钱没了,他就无法再赚钱,而只能去挣钱了。在资本家手中,货币的流通方式是“钱—货—钱”,资本家付出货币是为了把它再收回来。正因为处于这样的流通之中,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商品流通“货—钱—货”中,前后两个“货”是不同种类的商品或使用价值,即商品流通是“甲货—钱—乙货”,其结果是不同商品的交换。而在资本流通“钱—货—钱”中,前后两个“钱”却是同一的货币,因此要使资本流通具有意义,前后两个“钱”必须是不等量的钱,也就是说,资本流通是“钱—货—更多的钱”。多出来的钱被称为剩余价值。相比之下,在商品流通结束时价值并不会增加。

因此,在资本家的眼中,钱不只是货币商品,而是会不断增值的资本,从而少一点钱就不只是少几口饭,而是少了无限增值之后的好几桶金子,就像少了一个鸡蛋就是少了一个养鸡场一样。所以越有钱的人越抠门,这是因为他们是按资本的本能来行事的,而货币的效用并不递减,尽管他们无法计量效用的多寡。恩格斯也发现,穷人从穷人那里得到的资助总体上比从富人那里得到的资助多。

由鸡蛋发展成养鸡场,即使可以做到,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的。只不过穷人要付出的是自己的劳动,而资本家则付出的是别人的劳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