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减灾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科学预警、靠制度保障、靠全民行动。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曹灿辉
在大自然的狂暴力量面前,人类往往显得渺小。2025年5月底,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遭遇了这样的挑战,大范围强降水引发23条河流超警,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接踵而至。然而,在这场严峻的考验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零奇迹”——人员零伤亡。这背后,是“1262”机制的精准发力,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避险”,将灾害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262”机制,是云南省为提升防汛救灾时效性建立的创新体系。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三次递进式预报强降水,将落区精确至县、乡镇层级,同步触发应急防汛部门分级响应措施。12小时阶段排查风险、做好转移准备;6小时阶段预置救援力量并转移特殊群体;2小时阶段实施全面转移与刚性管控,配套的“六必问”调度制度和直达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与行动精准衔接,形成闭环管理。
预警跑赢山洪,云南“1262”显威力。此次“1262”机制在怒江取得成功,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是关键。近年来,云南省加大对气象监测设施的投入,加密观测网站、增加气象雷达,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复杂地形强降水预报准确率,为机制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情报”。同时,各级政府部门的高效协同和严格执行是保障。省、州、县、乡、村、组六级干部同频共振,在接到预警后迅速行动,无论是排查隐患、转移群众,还是实施刚性管控,都做到了令行禁止。比如,独龙江乡的村干部,在断电断网的情况下,徒步勘察道路、上报灾情,确保信息畅通和救援行动有序开展。另外,长期的宣传教育和演练让群众的防灾意识显著提高,面对预警能够积极配合转移,减少了人员疏散的阻力。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机制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此次灾害中,独龙江乡出现了村与村之间交通全部中断、通信完全瘫痪的极端情况,这暴露出基础设施在应对超强灾害时的脆弱性。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当地应进一步完善“1262”机制。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灾害监测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持续提升精准预报预警能力,特别是针对怒江等地形复杂地区,研发更适应的气象监测技术和设备。同时,开发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状况,提前预判损毁风险。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建立灾害风险动态评估模型,为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完善应急通信“最后一公里”部署。为地质灾害高风险村组配发卫星电话、短波电台等备用通信设备,在乡级应急中心建立分布式通信枢纽站,确保极端情况下至少保留一条信息通道。如独龙江乡可沿怒江峡谷预设中继站点,形成带状应急通信网络。
此外,构建“立体化”转移避险体系。对交通易中断区域,应提前规划直升机起降点,储备无人机投送物资装备。在偏远村落建设高规格应急避难所,配备一周以上的生存物资,像独龙江乡等要将物资储备分散到每一个村落,确保在交通阻断时各村落都有自救能力。同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在极端环境下的救援能力培训,配备先进的救援设备,提高救援效率。
“1262”机制,防汛减灾的云南智慧,为大家提供宝贵的经验。防汛减灾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科学预警、靠制度保障、靠全民行动。“1262”机制不仅是一套技术方案,更是一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值得各地借鉴,为更多地区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书写更多“零伤亡”的工作奇迹。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