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宁乡创新“文明实践+”模式 “资源大拼盘”整活成“便民传送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0:31:00    

宁乡市城郊街道文明志愿者队伍。受访单位供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贺卫玲 长沙报道

面对过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服务点,宁乡市城郊街道搞起了“资源大拼盘”,把文明实践所、活动基地、广场商圈连成“服务带”,就像给社区装上了“便民传送带”。最热闹的要数升级版的“垃圾银行”,居民拎着废旧电池、快递纸箱来,能像存钱一样攒积分换米面粮油,去年光回收的垃圾就有10余吨。

近年来,宁乡市城郊街道创新“文明实践+”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项目、引领风尚、强化宣传,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融合、群众参与”的文明实践生态圈,让文明实践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民生工程。

从“分散点”连成“服务带”

基层治理最怕“资源碎片化”。过去,街道的实践所、活动基地、广场商圈等各自为战,服务效能难以释放。为此,城郊街道提出“串点成带、聚能增效”的思路,打造“一心多点、辐射全域”的文明实践矩阵。

“以前办个事得跑好几个地儿,现在遛个弯的功夫啥都能办妥!”城郊街道的居民发现,家门口那些零散的场地突然“活”起来了——废旧电池能换抽纸、广场上能剪头发修家电、连商圈里都能咨询社保政策。

“我们要让每个角落都变成居民抬脚就能到的‘服务便利店’。”街道负责人介绍,街道把石泉垃圾换物超市、福临门垃圾分类服务点升级为“环保教育+资源循环”示范基地,居民拿废旧电池、纸箱就能兑换生活用品,去年累计回收各类垃圾10余吨,既培养了绿色生活习惯,又实现了资源循环;把五街国际广场、东沩广场等“人气高地”打造成“文明会客厅”,每周举办“家门口服务日”,提供社保办理、政策咨询、免费理发等20余项服务,去年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更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核心抓手,针对居民反映的停车难、路灯不亮等问题,累计解决民生实事87件,真正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群众“想得起、走得进、用得上”的暖心空间。

回收各类垃圾,培养绿色生活习惯,实现资源循环。

社区居民用废品兑换生活用品。周子豪 摄 受访单位供图

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

在城郊街道,每周的“家门口服务日”人气爆棚。商超广场变身“全能客厅”,剃头师傅的推子声和磨刀师傅的“嚓嚓”声此起彼伏。68岁的王阿姨边量血压边乐:“以前觉得文明实践站都是摆样子,现在连磨剪子戗菜刀都管,这才是实打实的!”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街道负责人介绍,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需求,量身定制了三大类特色项目:

爱泽郊扬志愿服务中心组建20支小分队,深入20多个小区开展“敲门行动”,累计为独居老人上门送餐和维修家电300余次,为残障人士提供法律援助10余场;罗宦老年服务中心“周四公益课堂”场场爆满,65岁的李嗲嗲说:“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画国画,还结识了10多个老兄弟,退休生活比上班还充实!”

“五老红”宣讲团的10位老同志,带着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改革历程,走进校园讲“思政课”、走进企业讲“奋斗史”,去年开展宣讲68场,听众超8000人。

“河小青”志愿服务队每周巡查沩水河,累计清理河道垃圾2吨,劝止违规垂钓30余次;环保志愿服务中队入驻福临门·名郡小区,建立“居民吹哨、志愿报到”机制,3天内解决了困扰居民半年的油烟扰民问题,居民送来的锦旗上写着:“小事不小看,文明真管用!”

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践行”

道德建设,重在“身边人讲身边事”。城郊街道开展“宁乡好人”“长沙好人”和道德模范推介,通过群众推荐、网格筛选、街道评审,推出了多位可敬可学的榜样:有从9岁开始就照顾年老邻居,并一直坚持10余年初心不改的袁胜强,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周爱娥老大姐,有捐资助学、乐善好施的任泉……

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设立“好人长廊”,让这些“身边英雄”走进居民视野。更重要的是,搭建“好人反哺”机制——好人可优先享受志愿服务、免费体检等礼遇,形成“好人有好报、好人带动更多人”的良性循环。现在,全街道注册志愿者超过8000余人,人均每年服务时长超20小时,文明新风正从“个别闪光”变成“群体效应”。

下一步,城郊街道将继续深化“文明实践+”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打造更多特色品牌项目,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文明实践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