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生假如不如意,就读“苏东坡”。不是因为别的,只因为东坡先生,那副旷达的胸襟,与开阔的视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比如这篇,名垂千古的《赤壁赋》
一个壬戌年的秋天,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晴朗夜晚,苏轼与朋友“泛舟”于赤壁之上:
空明的月色下,万顷湖水,碧波荡漾,一叶小船,随风而行。
如此良辰美景,酒到兴处 ,朋友却发出了悲叹:唉,我们的生命,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就像沧海中,一粒粟米那么渺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说到这里,也就像是如曹操一样,雄才大略的人物,也难免被历史湮灭。
唉,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真是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啊!
与其说,这是友人的哀叹,不如说是,苏轼借由一个虚拟的角色,问自己内心的叩问。
因为此时的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他在狱中惨遭折磨,而且几乎丧命。
虽然最后,经过多方营救,保住了性命,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只是一个八品的小官,不仅俸禄低微,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质权利。
在当时,一直过着,近乎于,“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曾经的成就与辉煌,曾经说过理想与抱负 ,“忠君爱国,经世济民,大展宏图”,在吃饱饭都成问题的当时,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面对与过去,真是天差地别的生活。
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 ,或者沉迷于其中,他反而给出了,与当时当时自身境地,完全不相符的答案。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你可以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滚滚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
月亮虽有阴晴圆缺,终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天地间万物,则时刻有变,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
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 ,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何况这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
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春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了变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景色。,源源不绝。
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就是这一刻,打开了自己。
在这一副月朗风清,如梦似幻的景色中,他终于不再沉沦过去的遭遇。不再惋惜自己的才华。
而且,放下过去,拥抱现在,尽情享受沉寂在,大自然中的愉悦。爱上了这种,无拘无束的率性生活。
他终于挣脱了,政治的羁绊和束缚 ,也挣脱了,自己对自己的捆绑。
行成了自己 独一无二,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正是因为,这个夜晚,所见所想 ,所思所得,让苏轼从真正意义上,接纳了自己。
无论曾经经历过什么,他始终保持乐观,也是因为如此,
才成就了我们认知的,千古第一文豪。“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