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死人时候放的哀乐来自哪里(中国著名音乐家时乐濛创作的哀乐并非舶来品,你知道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4 08:54:34    

施乐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他是华语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工作。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歌曲,如群歌《千里跃进大别山》、合唱《祖国万岁》、《长征》、《雷锋》、《扎苍龙》等。 》、合唱《红军怀念毛泽东》、《不朽战士黄继光》、《纪念周总理》,歌剧《两位女红军战士》、《南湖颂》、歌曲《三套》 《黄牛一马》、《唱二郎山》等

1915年12月20日,石乐萌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九后村伊河畔。 1928年夏天,石乐猛收拾好行李,从伏牛山脚下的醉小村步行到百里之外的洛阳。随后,他乘火车前往当时的省会开封,考入开封师范学校,分配到艺术系。

1938年春,在铁路系统“扶轮小学”任教的石乐猛立志抗日。他听说,许多有志青年正涌向延安。在音乐界有影响力的冼星海、陆吉等人也来到了延安,所以决心也去延安。

1940年,石乐萌从鹿邑毕业,留在音乐研究室工作。与他一同担任延安女子大学音乐教师的还有马可、郑禄成、刘炽等。后任延安市音乐工作委员会主席。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秧歌运动,毛主席抽空观看了秧歌。石乐猛后来回忆:锣鼓一响,毛主席就赶紧出去观看。由于他的脚步又长又快,乡亲们都喊着“毛主席跑了”。

石乐萌与秧歌队同志在活动中深入生活,创作了《支军花鼓》、《兄弟姐妹开荒》、《胜利腰鼓》、《血泪》等剧目、《周子山》等,为日后的《白发》奠定了基础。 《女性》的诞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艺术实践。

1941年,刘志丹的灵柩从山西护送至陕甘宁边区志丹县安葬。为了隆重悼念这位英雄,陆毅在刘志丹灵柩途经延安时,组织了一支小乐队护送刘志丹的灵柩,表达了人民对这位英雄的哀思。当时,施乐萌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小乐队。他带来了两件乐器,一件是他从家乡带来的心爱的小提琴,另一件是刻有龙头图案的二胡。他一路上玩啊玩,走了四英里。几天四夜。

一路上他们演奏的是一首由陕北民间音乐共同改编而成的哀乐,至今仍在使用。从此,在我国,无论贵贱,凡是去世的人,都用这首《哀》来表达人们的哀思。这就是《挽歌》的由来,而不是人们误认为的贝多芬创作的音乐。

1958年秋,欧洲著名交响乐团对我国进行友好访问。首演是在北京。陈怡受邀出席音乐会。乐团不负盛名,技艺精湛,表演精彩。尤其是《1812序曲》更是精彩。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无畏精神。陈毅听完音乐会后非常赞赏。他感慨地说:“我们中国革命的历程比这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感人得多;内容也比这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伟大得多,但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作品呢?”并号召大家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为主题。陈毅同志的一番话感动了很多音乐家。

一个月后,魏峰同志完成了歌词;两个月后,石乐萌完成了初稿。经过多次修改,《祖国万岁》终于登上了首都舞台。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 1959年7月,该合唱团获全国第二届文艺演出一等奖。

1959年12月,石乐猛赴苏联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交流。 《祖国万岁》受到很多同事的高度赞扬。 《莫斯科-北京》的著名作曲家、作曲家莫拉德里兴奋地说:“我知道作者写合唱的经验非常丰富,我们都已经白发苍苍,也看过很多好作品,但是”《万岁》里有很多东西。祖国》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有贝多芬般的热情。”

2008年6月16日,石乐猛在解放军总医院病逝,享年93岁。

6月26日上午,石乐萌告别仪式在八宝山告别厅举行。大门两侧挂着代表军事技艺的李双江挽联:“为音乐而生,为旋律而死,一心创作,歌飞九万里”。 “共同努力七十年”;第二扇门两侧的挽联上写着“艺苑慕名家,遗歌倾三峡水”、“乐坛典范,传二郎山”。永远。”

告别大厅里,两边都敬献了花圈。石乐猛身穿军装,躺在花丛中,身上挂满了鲜艳的党旗。

告别仪式开始,大厅里响起熟悉的哀乐。这一次,哀乐奏响,与作曲家永远告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