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袁绍自然是人才济济,比如在武将中,张郃、高览、颜良、文丑等人,就曾是袁绍的部将。而在谋士上,袁绍麾下则拥有许攸、沮授、田丰、审配等众多谋士。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崔琰,也曾为袁绍效力。当然,崔琰这位谋士后来又归降了曹操,并最终被曹操处死。
一
具体来说,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才开始感慨发奋,研读《论语》、《韩诗》。黄巾起义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崔琰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也几乎到了长江、洞庭湖地区。
公元191年,袁绍从韩馥手中夺取了冀州之地。在此之后,袁绍又击败公孙瓒,占据了幽州、青州、并州等地。在此基础上,袁绍听闻了崔琰的名声,所以将其征召到麾下,并任命他为骑都尉。
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的前夕,袁绍在黎阳县带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对此,崔琰规劝说:“天子如今在许昌,百姓的愿望支持顺从朝廷的一方,我们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以便安定这一地区。”当然,袁绍没有听从崔琰的建议,结果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
等到袁绍病逝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想得到崔琰这位谋士。崔琰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新野阴夔、陈琳营救,才免于一死。
二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夺取冀州后,征召崔琰任别驾从。自此之后,崔琰为曹操效力。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成为东汉王朝的丞相,崔琰又做了东西曹掾属征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任命崔琰为尚书。这时曹操尚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华而且有爱心。曹操怀疑犹豫,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探。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复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也即崔琰理应支持曹植。现在,崔琰明确支持曹操册立长子曹丕为太子,这促使曹操十分赞赏崔琰的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
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朝廷的文臣武将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崔琰曾经推荐过巨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了杨训。
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汉献帝刘协册封曹操为魏王。彼时,杨训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认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
但是,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也即在曹操面前诬陷了崔琰。于是,曹操下令将崔琰关押起来,最终赐死了他。
本来,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鲁国人孔融、南阳人许攸、娄圭,都因仗着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被诛杀。在曹操处死的众多名士中,崔琰最为冤屈,因而历朝皆有文人墨客为之伸冤。 比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表示:“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