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共和国简称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海地岛(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部,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西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国土面积2.775万平方公里,人口1206万(2022年),黑人占总人口的95%,居民多信天主教。通用克里奥尔语(非洲语与法语的混合语),法语为官方语言。

海地全境3/4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的平原,海地这个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海地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为咖啡、甘蔗、剑麻、可可、玉米、棉花。

海地首都太子港,是西印度群岛著名的良港。
海地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这里就是阿拉瓦克人的栖息地。
1492年,哥伦布到达海地岛。
1502年被西班牙占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544年,原住民阿拉瓦克人由于天花的影响,在岛上绝迹。
1697年,海地岛西部割让给法国,称法属圣多明戈。从此,海地成为了法国殖民地,这里是法国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主要经济活动是种植园和奴隶交易,棉花、甘蔗、咖啡、烟草、靛蓝是其主要产品。仅1780年就向欧洲市场提供了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至海地革命前夕,海地的各种植园约有50万黑人奴隶,这些奴隶大多来自西非的达荷美、刚果和几内亚。
1791年爆发反对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海地革命。
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戈宣布独立。
1804年9月22日,让•雅克•德萨林称帝,建立海地帝国。
1806年,德萨林,遇刺亨利克里斯多夫当选总统。穆拉托人起义军领袖亚历山大•佩蒂翁反对科里斯多夫专权,海地分成南北对峙的两个政府。
1811年,克里斯多夫宣布海地国为海地王国,自称亨利一世。
1820年,海地王国被推翻。
1829年8月26日,时任总统福斯坦•苏鲁克复辟称帝,成称福斯坦一世,建立海地第二帝国。
1859年,君主制再次被推翻,确立共和制。
至此海地也就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然而独立后的海地共和国由于有着复杂的政治历史,经常爆发政治动荡和内战,总统的更换尤如走马灯一般,最近的一次动乱发生于2004年,联合国出手,派出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海联团)进驻,2017年,海联团结束维和住期,联合国海地司法支助团接任至今。加之自然灾害地震、飓风的的影响使当地民众生活十分困难,导致海地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成人文盲率为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