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5月9日是什么节日要纪念谁(历史上的5月9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8 17:00:07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痛,1915年5月9号那天,咱们国家经历了一场难以忘怀的伤痛。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点头答应了日本提出的那套“二十一条”。这套条件,说白了,就是要咱们割肉让利,丧权辱国,简直是把国家的脸面往地上踩。

“二十一条”

这“二十一条”,里面的内容苛刻得很,涉及到领土、经济、军事,方方面面,几乎是要把咱们国家变成日本的附庸。日本人先是私下提出来,想要悄悄地逼咱们就范,但消息还是泄露出去了,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民众是气愤不已,国际上也议论纷纷。

可是,那个时候咱们国力弱啊,面对日本的最后通牒,袁世凯政府真是两难,一边是列强的冷漠旁观,另一边是日本步步紧逼,最终,袁世凯政府顶不住压力,只能含泪接受了。这件事,后来被咱们称为“五九国耻”,每年的5月9日,就成了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的日子。

这事儿对咱们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深刻教训,提醒咱们要自强不息,只有国家强大了,腰板才能硬,才能真正站得直,说话有人听。现在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更要记得那段历史,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繁荣。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盛宣怀接受四国贷款

1911年5月9号,清政府突然放出个大新闻,说是全国的铁路干路,以后都要归国家管了,这叫“铁路国有”。那时候,老百姓和地方上本来热热闹闹地自己筹钱办铁路,想着交通发达了,经济也能跟着跑起来。结果这一下,全被国家收走了。

盛宣怀

掌管这事的,是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他呢,还代表清政府跟四个外国银行借了一大笔钱。这四国贷款,说是用来发展铁路,但背后的原因复杂着呢,有的说是清政府财政紧张,急需银子;还有的说,是为了镇压那些反对声音,因为铁路国有这事儿,可不是每个人都乐意的。

消息一出,就像炸了锅,全国上下都震惊了,特别是四川、广东那边,本来铁路是自己省里出钱出力弄的,突然间说没就没了,那能乐意吗?所以,后来就有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闹得沸沸扬扬,这事儿也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人们看到了清朝末年政府的困境,还有民间力量的觉醒。所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政策的宣布,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激化、变革即将到来的信号。

1901年5月9日20世纪第一次股市暴跌

那天,华尔街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和不安,投资者们的心情就像坐上了过山车,而且是直线下滑的那种。平日里看起来沉稳理智的商人们,那天却像是集体失去了冷静,争先恐后地卖出手中股票,场面混乱得就像打折季最后一天的抢购,只不过这次大家抢着丢掉的是价值暴跌的证券。

图文无关

股市的行情大概是在中午刚过不久就开始急转直下,到了收盘的时候,那数字看着让人心惊肉跳。据说,这是自1803年以来,华尔街经历的单日最大跌幅之一。对于那些参与其中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个不想回忆的日子,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它成为了研究金融恐慌和市场行为的经典案例。

这次股市暴跌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跳水,它还导致了持续多月的熊市,让道琼斯指数一路下滑,跌幅超过46%,并且整个市场用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才慢慢爬出低谷。这次事件给后来的市场参与者们敲响了警钟,提醒着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也促使了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措施的逐步完善。

1900年5月9日义和团深入京城清廷频令严禁

1900年的5月9日,那时候的北京城,发生了一件让清朝政府头疼的大事。义和团,这个民间团体,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原本是在乡间活动,这时候却渐渐地往京城靠近,人数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清朝的皇帝和大臣们一看这情况,心里那个急啊,就像是家里进了不速之客,还是一群不好惹的。

被捕的义和团

于是,朝廷赶紧发出了命令,就跟我们现在发紧急通知一样,告诉负责京城安全的步军统领衙门:“你们得给我严查严管,别让这些义和团的人在京城里搞事情,万一他们跟老百姓搅和在一起,那可就麻烦大了!”这命令说得挺直接,就是要防止义和团在京城里闹腾,免得引起更大的乱子。

过了几天,到了5月17日,朝廷又发了个加强版的通知,这次还拉上了顺天府和五城御史一起开会商量,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意思就是:“咱们得拿出具体办法来,不能光嘴上说说,得真刀真枪地把这些可能的隐患给解决了。”

这事儿放在当时,可算是挺严重的社会事件了,朝廷担心义和团的行动会引发国际纠纷,毕竟他们反对洋人,而那时候的中国正跟好几个外国列强有瓜葛。所以,清政府的频繁禁止令,背后反映出的是对内部稳定和外部关系的双重忧虑。

1809年5月9日德国诗人席勒逝世

1809年5月9日,德国的文学天空暗淡了下来,因为它失去了一颗璀璨的星辰——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这位在文学史上留名青史的诗人、剧作家,用他的笔触点亮了德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之光,但不幸的是,肺结核这个在当时被视为绝症的疾病,带走了他仅仅50岁的生命。

席勒

席勒的离世,对他的挚友歌德来说,无疑是失去了半个自己,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文学上的共鸣,使得歌德在得知席勒去世的消息后,内心悲痛万分,他曾沉痛地说:“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这样的表述,足以见证两人之间超越一般友谊的深刻联系。

席勒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戏剧,充满了激情与斗争,他的作品如《强盗》、《阴谋与爱情》以及与歌德合作的《华伦斯坦》等,至今仍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句点,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却像不灭的火炬,继续照亮着文学的道路。

在那个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席勒的去世或许是以书信、报纸的方式逐渐传开,人们在街头巷尾谈论这位文学巨擘的陨落,感叹天才的早逝。但即便是在科技尚未发达的19世纪,席勒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已如种子般播撒在了人们的心田,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之花。

1800年5月9日美国废奴主义领袖布朗诞辰

1800年5月9日,一个对美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呱呱坠地,他就是约翰·布朗。这个小男孩后来成长为美国废奴运动中的一位杰出领袖,他的故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草根”到“传奇”的真实写照。

约翰·布朗

约翰·布朗从小受到他那位废奴主义者的父亲影响,对不公平的奴隶制度有着天然的反感。他成年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当过工匠、做过买卖,甚至尝试过务农,但无论干什么,他都没忘记自己的初心——争取黑人的自由和权利。

有趣的是,不同于许多白人,布朗在1849年带着全家搬到了一个黑人聚居区居住,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又不合常规的举动,相当于现在的你我突然搬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去生活。他的这一选择,充分展示了他对废奴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平等的追求。

布朗的抗争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1856年,他在堪萨斯内战中亲自上阵,为了废奴的目标而战,而且还赢了。但这只是他的“小试牛刀”,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1859年的哈珀斯费里起义,那次行动他直接带领队伍攻打一个军火库,试图以此激发全国范围内的废奴起义。虽然最终起义失败,布朗也被捕并处决,但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废奴运动,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爆发,最终促成了奴隶制度的废除。

约翰·布朗的生日,对美国人来说,不只是一个历史日期,它提醒着人们,为了正义和自由,总有人愿意站出来,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故事,就像一部早期的超级英雄电影,只不过这位英雄的超能力是对抗不公的勇气和决心。

相关文章